乡镇电信诈骗:挑战与应对

文/杨伟(河南)

在现代社会,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电信诈骗犯罪已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在乡镇地区,因人口较少、信息闭塞且防范意识薄弱,更易沦为电信诈骗犯罪的重灾区。故而,强化乡镇地区的防电诈工作至关重要。

在乡镇,电信诈骗犯罪仿若无形之手,悄然伸向无辜民众,给他们招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与心理创伤。然而,打击此种犯罪绝非易事,需克服诸多难点。

犯罪分子与受害者通过电信、网络等非直接媒介接触,使电信诈骗犯罪活动突破地域空间限制,导致犯罪分子及其犯罪活动具很强隐蔽性。这让警方难以追踪犯罪线索,给侦破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用虚假身份证件信息登记手机号码、网络账号及银行卡号,给侦查机关追踪犯罪线索造成极大阻碍。犯罪分子频繁转移藏匿地点,有的甚至藏匿国外,不仅给公安机关实施抓捕增添难度,也不利于查清全部犯罪事实,给有效查证犯罪事实、准确定罪量刑造成障碍。

在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侦破后,如何适用法律对犯罪分子予以惩处,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电信诈骗犯罪是近几年兴起的犯罪活动,并非我国刑法规定的独立罪名。在司法实务中,一般按诈骗罪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然而,因电信诈骗犯罪有区别于传统诈骗罪的诸多特殊性,简单适用诈骗罪定罪量刑恐难以满足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需求。例如冒充公检法诈骗,骗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将资金转移至安全账户,从而骗取受害人钱财。此种案例屡见不鲜,骗子手段愈发高明。他们常利用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国家机关的信任,使受害人在恐惧和焦虑中丧失理智,乖乖将钱财转至其指定账户。有些骗子甚至伪造法律文书,或通过改号软件将来电显示设为国家机关号码,增加诈骗成功率。有些受害人因担心卷入官司或财产被冻结,便按骗子指示操作,结果却发现钱财不翼而飞。此种案例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也严重损害人们对法律和国家机关的信任。

网络购物诈骗,骗子通过虚假网站、虚假链接等方式,引导受害人网络购物,并以各种理由要求先付款后发货,从而骗取受害人钱财。此种案例常见,骗子手段多样。他们常利用热门商品或服务,如手机、电脑、机票、酒店等,通过虚假网站或链接让受害人以为找到物美价廉商品或服务。有些骗子还利用优惠活动或赠品吸引受害人注意力。有些受害人因贪图便宜或急于购买商品或服务,便按骗子指示操作,结果却发现钱财被骗子卷走。此种案例给受害人带来经济损失和心理落差,也使人们对网络购物安全性产生怀疑和担忧。

假冒领导诈骗,骗子冒充受害人领导、老师等熟人,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汇款,从而骗取钱财。此种案例不少,骗子手段狡猾。他们常利用社交软件或电话与受害人建立联系,并以领导或老师身份对受害人发号施令或求助。有些骗子还利用紧急情况,如生病、车祸、被抓等,让受害人心生同情和担心。有些受害人因敬畏或信任领导或老师,便按骗子指示操作,结果却发现钱财被骗子转走。此种案例给受害人带来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也使人们对人际关系真实性产生怀疑和恐惧。

这些案例仅为乡镇电信诈骗的一部分,实际生活中尚有许多其他诈骗方式。为避免受骗,需提高警惕,勿轻易相信陌生人话语,勿随意转账汇款,遇可疑情况及时报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电信诈骗。

增强防范意识,勿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短信和网络信息,勿随意透露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勿轻易点击陌生链接,勿轻易扫描陌生二维码。谨慎转账汇款,进行转账汇款前,仔细核实对方身份和账户信息,确认无误后再操作。勿轻信陌生人转账汇款要求,勿在陌生网站或平台进行转账汇款。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勿在陌生网站或平台注册账号,勿在陌生网站或平台留下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勿随意将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告知他人。及时报警,若发现自己受骗,及时报警,向警方提供相关证据和信息,协助警方打击犯罪。

预防电信诈骗需要增强防范意识,谨慎转账汇款,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及时报警。唯有如此,方能有效预防电信诈骗,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面对这些难题,乡镇工作人员需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与其他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同时,还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防范意识,令电信诈骗犯罪无处遁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