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马伯庸长篇新作《食南之徒》最近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中南博集天卷共同出版上市。在浩瀚如海的史料中偶遇唐蒙与枸酱的故事时,马伯庸便决定写一本小说,这是一位当代“吃货”向汉代先贤的致敬。

一如《长安的荔枝》《两京十五日》,这也是一个马伯庸从历史的缝隙里“抠”出来的故事。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马伯庸作为对话嘉宾,请他分享《食南之徒》的创作经历以及写作背后的史料挖掘故事。

对话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背后的史料挖掘,小食物撬动大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对话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背后的史料挖掘,小食物撬动大历史!

马伯庸介绍新书《食南之徒》

两枚竹简的背后是一个思乡故事

Q新闻晨报·周到新书名字叫《食南之徒》,我第一眼看到书名以为是关于美食题材的,那么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A 马伯庸这是一个发生在西汉年间的美食故事,但它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美食故事。我在《史记》里曾经读到过一段记载,一位汉朝使者前往南越国,在那里无意中接触到一味美食,他锲而不舍地追寻其来源,最终竟促成了汉代统一岭南的进程。小食物,撬动大历史,这个记载非常有戏剧性,很值得为其创作一部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新闻晨报·周到我发现你每次的参观都能在不经意间带来写作的线索和灵感,包括《大医》的创作是源自参观上海华山医院院史馆。据说你每次到广州有时间都会去参观南越王宫博物馆,在参观之后挖出的上古大瓜是什么?

A 马伯庸我在南越王宫博物馆看到过两枚竹简,是两棵壶枣树的园林档案。它本身并没有太多信息量,可是我很好奇的是,壶枣是北方的树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广东南越王宫里?谁会花力气要种植这种注定难以成活的作物?我深挖了一下,发现初代南越王赵佗其实是北方人,家乡在正定,当地恰好有一种特产就是壶枣。赵佗本人活了足足一百多岁,可以想象,一个年过耄耋的老者,因为政治原因无法归国,心中思念故土,只好移植一些枣树到王宫,聊以自慰。所以这两枚竹简背后,揭示的是一个有些悲伤的思乡故事。

书中出现的种种细节,尽量贴近史实

Q新闻晨报·周到写作素材不会凭空产生,往往来自于生活与阅读经验,你对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社会文化是如何在写作过程当中逐渐积累的?

A 马伯庸我从小到大转了很多次学,工作之后也是走南闯北。不停地在各地穿梭,让我见识了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养成了随时观察和记录的习惯。我是个吃货,经常会找理由跑去广东大快朵颐,所以对广东饮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必须要有长时间的浸润,才能捕捉到当地风俗的一缕特质。

Q新闻晨报·周到南越国是汉朝的一个藩属国,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你在书中涉及到南越国的风土人情、用具、建筑等,这些都有考古佐证吗?

A 马伯庸我在动笔之前,把几乎所有的相关资料都搜集了一圈,几乎是涸泽而渔。在书中出现的种种细节,我都是尽量贴近史实,至少有本可据。我希望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走进博物馆,能看到书里的器物就摆在橱窗里,书里的人物就贴在展板上,让文学与史实,虚构与现实之间构成一种连接。

当然,想要做到100%还原是不可能,好在小说并不是考古报告,只要做到大体符合历史逻辑,也就够了。

《食南之徒》第一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南之徒》第一章

Q新闻晨报·周到在书中,唐蒙本是豫章郡番阳县的一名县丞,却因为自己的贪吃阴差阳错地摇身一变成了出使南越国的汉朝使节,用小人物带出宏大的历史题材很有意思,而且据说唐蒙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

A 马伯庸对,《史记》里出现的人物,不过记载只有短短一段,生平不详。不过正是因为这种不详,才给了我想象的空间。

Q新闻晨报·周到在你看来,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

A 马伯庸一个好的故事,没法用简单的标签来归类,它一定是多种要素的复合。美食中也会有悬疑,美食也可以来讲政治。李安的《饮食男女》拍的并不仅仅是饮食,陆文夫的《美食家》,写到底写的是人生态度。所以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无法归类的。

书中绝大部分美食,现在都还能吃得到

Q新闻晨报·周到你最近提到“这本书的主角是个吃货,为了写好他,我必须要在美食段落里投入饱满昂扬的感情。而维持这种情绪的办法,就是吃、吃和吃。”这是否也是这本书与之前作品不同的地方?

A 马伯庸对,因为书中涉及到大量的美食描写。美食如感情,如果作者自己不相信这些,不带着丰沛的感情投入其中,很难激发出读者的荷尔蒙。所以自己要先吃得开心,这是写书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新闻晨报·周到我看到这本书附赠了六联的明信片插图,书中提到的这些古老美食会有机会像古籍一样“复刻”吗?

A 马伯庸其实书中绝大部分美食,现在都还能吃得到。比如胥余果、五敛子,就是现在的椰子和杨桃,杂炖就是现在的牛杂锅,裹蒸至今还是肇庆最出名的小吃,可能只有书中最关键的一样酱料——枸酱,不太好找。那东西到底是什么,至今众说纷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书折页:乌橄榄、仙草膏、杂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书折页:胥余果、嘉鱼、五敛子

Q新闻晨报·周到有评论家最近说,只要是马伯庸的故事你就愿意去看,他就会让你取得信任,和读者达成契约,这种契约对作者、出版社来讲都是无比美妙的契约。这是否也说明今天的读者对故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 马伯庸读者永远都是苛刻而真诚的。他们会用最挑剔的眼光来衡量你,哪怕你有一点点失误或退步,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同时他们也是最真诚的,一旦认可了你的努力,就会不遗余力地给于支持,发出赞扬。所以我每次创作,都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辜负了这份信任,只能被他们逼着不断进步和创新,想躺平都难。

对话嘉宾: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其作品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个人代表作包括:《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