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象

尽管我们经常见到“般若”,但对“般若”的深刻含义未必十分了解,甚至还有似是而非的不同解释。那么,“般若”表达的真正思想是什么呢?它的出处是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般若”不仅仅是“智慧”

作者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王梦

图片 |网络

近些年,“般若”在报刊杂志上、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比如在酒店、宾馆、茶室、会所等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地方,经常看到“般若”二字。尤其是书法家对“般若”二字更是情有独钟,凡国内书法展之作品中,“般若”必将浓墨出现,颇受欢迎。

尽管我们经常见到“般若”,但对“般若”的深刻含义未必十分了解,甚至还有似是而非的不同解释。那么,“般若”表达的真正思想是什么呢?它的出处是哪里?

“般若”最早出现在《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本)中,这本书是由后汉三藏法师支娄迦谶从梵文佛经中翻译而来。

“般若”的准确发音是bōrě,是梵语Prajñā的音译。在浩如烟海的佛经译著中,译法各有不同,分别译为“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陈义孝的《佛学常见辞汇》中给“般若”的释义为:“智慧,即通达真理的无上妙慧。”

普润法云《翻译名义集》中给“般若”的释义为:“法界次第云: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阂,名为智慧。”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动极神源,有‘般若’之绝境乎?能证悟空理的智慧。”

英语则如此翻译“般若”:“Sanskrit Prajñā: wisdom, great wisdom, wondrous knowledge.”(梵语“般若”:智慧,伟大的智慧,奇妙的知识)

从支娄迦谶的翻译文本中可以知道,“般若”多指为无上妙慧。通过人的认知得到的最高知识或胜义智慧、实相智慧,从内涵中引申为通达真理,究竟圆满,即世间乃至宇宙万物根本的脱凡妙慧。简言之,“般若”所指的智慧是通达真理、超越凡人的大智慧,能够悟道修证、了脱生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佛教经典中,“般若”还有更深刻的认知范畴,涵盖了大千世界的五个层面的思想,超脱了人对于生命本源的追问,它包括人精神上、物质上乃至对人之自身的认知,对此,我们现有的思想几乎无法真正地了悟与解释。

正因为“般若”具有如此的妙慧,佛教大师们常常用更多的词与“般若”进行组合,从而产生更多的无上大智慧,比如,法会上众多僧人常集体诵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的解释即“大智慧”,“波罗”翻译为“彼岸”,“蜜多”翻译为“到”。

梵语佛经中“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意谓“大智慧度,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苦海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即“般若如船”(《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所以,我们理解认为的“般若”即“智慧”,这只是一般层面的认知,若要真正了悟贯通“般若”的深刻内涵,仅仅用“智慧”是无法完全表达的。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佛经译著中,凡遇到Prajñā,译经大师们在翻译时都直接使用“般若”(梵文音译),唯此方能表达出“般若”之外的深刻意蕴。

如果我们今后再见到“般若”,我们就应该生出崇敬之心,因为“般若”不仅只有智慧的含义,在智慧之外的内涵值得我们从认知的范畴领悟其中,穷尽一生去了悟,去探索,去追寻。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律经》梵藏对勘汉译研究”(HB23YY002)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97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