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落下帷幕,预示着银行理财开启了净值化的新时代!

与之对应下,银行理财已经实现从保本保息的“类存款”产品向市场化浮动收益的净值型产品的全面转型。

不过,长期以来,一方面,受到众多因素影响,由于人员配备、知识经验储备、实践过程中,银行在推进产品“净值化”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机会和挑战。

另一方面,居民理财观念依然还未完全转变,多重因素也导致银行客户依然倾向于无风险、“确定性”强的产品。

结合这种特点,银行似乎也不是完全置之不理。在理财净值化的大背景之下,为了缓解存款引起的负债端压力,存款理财化的零钱类理财产品利率显然颇有优势,甚至有银行把7日年化率做到了7%以上。

不过出于监管考量等因素,据报道,多家银行开始密集收紧“零钱组合”类理财产品业务。部分银行暂停“零钱组合”新签约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恩怨”共同体

银行降息、居民存定期,银行再降息、居民依然选择存定期,银行再再降息,居民选择买国债......

过去几乎两年多的时间里,居民对于保本类产品的热情一以贯之。利率可以低,但是保本是大前提。

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89.91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8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各银行披露的最新年度报告也能验证出居民高涨的存款热情。

这一点,在各大银行披露的业绩报告中也有所体现。仅从吸纳存款本金(不包括应计利息)上来看,其中工商银行存款总额破30万亿元,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存款总额均超过20万亿元。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存款总额达8.16万亿元,同比增长8.22%。其中,金葵花及以上级别的客户(月日均总资产超过50万元的个人)的存款占比高达81.28%,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据晚点财经,市值排名靠前的12家中概股互联网和科技公司2023年末时的资金储备(包含货币资金、短期投资、证券投资和定期存款,不含受限制资金)合计将近3万亿元,相比四年前(1.5万亿元)几乎翻了一番。

除了存款之外,居民对于博弈高收益产品信心不足的表现,还体现在对于国债投资的情有独钟之上。

根据财政部官网信息,4月10日起至4月19日,2024年储蓄国债(电子式)第一期和第二期正式发行,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第一期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2.38%;第二期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2.5%。低至2.5%的利率,上架几乎都是秒光。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负债大幅增加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收益。贷款不好贷,走表外的一些三方产品至少还能赚些收益。但净值化理财的一定程度上收益并不是那么稳定,多少有点“看天吃饭”的意思。银行也终究会被市场教育,所以在发行产品上,也需要留出余地兼顾市场的情绪。

笔者翻阅普益标准的统计发现,2024年3月全市场共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342款,投资属性上看,固收类产品明显最多,共有325款,环比增加72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13款,环比增加7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4款。

银行从去年以来推出的零钱类组合产品就是类似于余额宝的短期理财,具有风险较低利率较高、流动性高等特点。

底层资产上,现金管理类产品对接的品类更加丰富,包括:货币基金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或者是二者构建的组合。为了拓宽赎回金额,银行对于现金管理类产品做了些许改进,通过“零钱组合”(纳入更多产品)的方式满足大额赎回的需求。

银行经过一系列推广动作,包括网点推荐、APP流量曝光后,确实效果不错,毕竟余额宝大家都是有过购买经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零钱组合”有何漏洞

首先从产品设计上来说,零钱组合是多款现金类产品的叠加,目的是为了解决“现金管理新规”实施之后,T+0申赎规则调整为T+1申赎规则,从而导致单日快赎上限只有1万元的处境。

因此,“零钱组合”的设计方案,能够大幅提升日赎回额度,以满足客户大额资金的需求。

普益标准研究院认为,“零钱组合”可以同时解决当下银行和居民所面临的困境。

资金若从现金理财产品流向银行存款并长期留存形成“存款定期化”,将增加银行的负债端成本,挤压净息差,而“零钱组合”这类产品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存款定期化造成对银行净息差的挤压。对于用户而言,“零钱组合”具有满足大额赎回、高流动性需求的优势。

然而,针对这款产品,多家银行纷纷发出业务调整公告,包括中信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

今年1月21日起,中国银行对“活钱宝”服务进行了调整,包括暂停新客户开通活钱宝自动赎回服务,调降了赎回上限等操作。

中信银行在3月22日也发布公告,自3月25日起,暂停新客户提供“零钱+”“活钱+”的产品服务,已开通此项服务的客户可继续正常使用。

但就是这个表面上看,对于银行与客户双方都有益处的产品,专家却发现了一些“隐秘的缺陷”,在业内引发了不少争议。据金融时报,通过产品组合突破单日申赎上限的方式,暗藏着流动性风险。

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认为,“底层货币基金的赎回一旦集中,容易发生羊群效应。”此前监管将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快赎上限降低到1万元,主要是防范规模已经达到十几万亿元的货币基金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出现赎回冲击风险。

多家银行APP上,对于这款产品的透出位置也做了处理,让其变得更加“低调”。但这也没有预示着产品完全下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银行对于经济的系统性维持稳定的作用毋庸置疑,救银行等于救经济也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的核心大意。

当下,在平衡经济健康、银行盈利、居民投资收益三者之间,产品的创新变得更加有意义,也更加紧迫!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