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来,坐,食杯茶。

近日读到一本小说,16万字,300多页,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这本小说通俗易懂,以潮州华侨为楔子,用四代人串起一段百年家国史,历史的厚重感和鲜活的人物刻描跃然纸上,非常立体,让人有一种沉浸式的身临其境。

很难得,对于潮州与南洋过往百年历史,我们知道的都是片面的,而作者竟能通过虚构的人物把时空串起来,整个过程的描写,就好像我们看了一部《万里归途》的电影,而这其中还时不时的会给你一颗颗小彩蛋,有一种开盲盒的喜悦感。

第一个万万没想到的是,洪灵菲、梁思成、林徽因、梁羽生、艾青等历史人物竟然都参与到故事当中,与主角都有关联;

第二个万万没想到的是,二战中炮火炸不断的西南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细节也被作者描绘出来;

第三个万万没想到的是,对于番畔潮人生活的细节撰写得栩栩如生,很多之前我们不甚了解的情况也都一一呈现。

这本小说用一条主线告诉我们,没有源头,不能称之为河流;没有根基,不能称之为大树。不知道来路的人,很难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

心安随处家庙

这个标题是书本的上篇,也是我最喜爱的部分,文字的张力让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在这一篇中,我看到了这群潮州人对“根”的执念,让我想起洛阳周公庙的铭文。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不知祖,不足以为道;不知古,不足以开来。

潮州人的思想里,“根”是故土,是难以割舍的情怀。无论走多远,内心深处,原乡的记忆从未忘却。

1922年的那场风灾改写了潮汕地区很多家庭的命运,也包括我们故事主角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潮州志》载:“(1922年)8月2日下午3时风初起,傍晚愈急,9时许风力益厉,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乡村被卷入海涛中;已而飓风回南,庐舍倾塌者尤不可胜数。灾区淹及澄海、饶平、潮阳、南澳、惠来、汕头等县市……计澄海死者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六人,饶平近三千人,潮阳千余人,揭阳六百余人,汕头二千余人,统共三万四千五百余人。庐舍为墟,尸骸遍野,逾月山陬海筮积秽犹未能清”。

为了让灾情更直观地让海外同胞知悉,存心善堂委托汕头艳芳相馆拍下了一套反映灾后惨状和善堂赈灾场景的照片,成为当年这段惨痛历史的真实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历史也被作者生动的呈现出来,并通过“孟老”做了总结,潮州人的家国情怀,虽九死其犹未悔,愈艰难愈团结,一场风灾,有人寄钱寄物,有人赶回来救灾,便可见世界潮州人,人心归潮。

根脉情结是深入到了潮州人DNA里面的,莲华山脉的阻隔,让以前的潮汕大地成为独立的个体,在这其中衍生出来的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中华文化作为全球华人共同的宝贵财富和精神纽带,具有深厚广域的影响力,一代代海内外华人接续传递的根脉,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主因。

这点在潮人的族群中更是显而易见,从“中华战舞”英歌舞的火爆全网到“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的集体共识,潮人从未忘记这片热土,那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原乡。

家庙,成为潮州华侨挂念的脊索,是具象化的精神图腾。

根深则叶茂,这是自然馈赠的真理,也是潮州文化历久弥新的佐证。

潮州人的原乡,是变化中的不变,是绽放后的归根。

正是有了这种情结,才让他们能够漂泊远方,接续奋斗,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他们不是浮萍,他们有“根”!

潮平四海归来

就在我看这本小说的前几天,偶然在朋友圈见到一位多年好友发的一张旧照,2000年的东门楼,相比今天的巍峨壮观的广济楼,心中还是泛起阵阵涟漪,时代真的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广济桥准备复建,作为潮州的盛事,海内外潮人云集,不乏名流。

不过对于民众来说,更多体验是生活方式的巨变。

原先链接韩江两岸的湘子桥是钢结构,属于重要交通枢纽,是出城进城的主要途径,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而刚提到这位朋友,也是蛮有意思的,跟书中的主人公有些像,也是少时不承家业手艺活,独走设计创业路,不过还好,人生兜兜转转之后,他还是回到了命运的轨道上,也让我们看到了潮州非遗事业的后继有人。

就像他说的,作为一个潮州人,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就有这些传承,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心里踏实。

当然,在这里不能过多赘述,惹恼了人家,又得散尽一些酒钱,不值当。

不过值得说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潮州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不仅城市环境焕然一新,交通出行也更加便利,而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很多年轻人就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纷纷回到家乡立足干事业,他说,不是外面的房子买不起,而是潮州更有性价比。

特色底蕴这些年让潮州很出圈,出圈的好处不止是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而是让世界真正了解了潮州。

这本小说里也有提及,通过不通地域的“家己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潮州文化”,而其中有一段话写得蛮好。

潮州文化中保留了某种古典的仪式感,有时候近乎古老腐朽,却也为生命和生活提供了众多的节点,形成彼此连接起来的空间。

潮州文化是有鲜活特点的。潮州文化的特色在于自成体系,繁富多样,历代传承让潮州成为“中原古典文化活橱窗”、中华文明活化石。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支脉》一文指出:“从观念、礼制、习俗,到工艺、饮食,潮州文化体量之大,规模、传播之广和文化层次之高,在全国地级市实属罕见。”

潮州的底气源自于历史自信,而这份历史自信势必也将成为所有“家己人”的底气。

就在昨天,4月15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潮州分馆正式揭牌。潮州分馆将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共同挖掘潮州厚重的华侨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华侨故事,弘扬华侨文化。

正如小说中提及的《归潮》展览,在海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是因为策展人非常明白,在潮州这个侨乡,每个老物件都带有故事。

当看到那些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人和事竟然存在联系的时候,会特别让人兴奋,我们发现,所有历史都构成了一个整体,偶然和必然在其中相互嵌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宏大的时代中,个体命运更为引人关注,也更打动人心,这点,作者做到了。

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脉络,这本小说可读性极强,里面有很多潮州及泰国等地的风土人情细节描写,涵盖了饮食、民俗、戏曲、童谣……非常全面,对于喜欢潮州文化的朋友来说,这是值得收藏的好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的名字叫《归潮》,封面图字体集自饶宗颐老先生的书法作品,很漂亮,很吸引人。

归潮也是归巢,是落叶对根的情谊。

“三江出海,一纸还乡”,希望更多潮州人读懂故乡的过去,也希望更多潮州人一起努力,建设好我们的故乡,一起期待见证故乡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