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没了,人也没了。

文丨华商韬略 陈斯文

2009年,十八年没拍过片子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准备再当一次导演。

他拿到了一个好剧本:《建国大业》。

在《建国大业》的投资方里,不乏中影、英皇、寰亚等巨头,一家名叫DMG的公司,尽管名不见经传,也位列其中。

打动韩三平的,是DMG老板肖文革的一句话:

“我不是来分钱的,而是来帮着赚钱的。”

在所有的公开资料里,肖文革的出身都是一个谜。

他出生在1967年,因此起名“文革”,多年后,感觉时代烙印太强的他,还曾把名字改成了“肖文阁”。

他自称出身军人家庭,曾经在政府和部队工作,而这种经历往往会被当成是“有关系、有能量”的。

1993年,肖文革创立了DMG娱乐传媒公司,两个合伙人,一个叫丹·密茨,对外官宣是来自美国好莱坞的导演;另一个叫吴冰,是八十年代的全国体操冠军,退役后沉浮香港,从武打替身开始,拍了一连串动作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至右为肖文革、吴冰、丹·密茨

据肖文革自述,三人能走到一起,是因为“都是电影的狂热爱好者”。

但DMG的起家业务,却和电影没什么关系。

关于要不要干电影,他们讨论了好一阵子,结论是90年代的中国电影刚起步,院线少、观众少、市场有限,最重要的是:审查制度太严。

《红高粱》被批缺乏崇高、歌颂土匪;《大红灯笼高高挂》被批丑化民族、迎合洋人;《活着》差点给枪毙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送审时,姜文浑身紧张,整天拎着一把斧子在院里转悠。

人都快神经了。

所以三个人达成了一个约定:宁可不做中国电影的先锋,也坚决不做中国电影的先烈。

但不拍电影的DMG仍然拿起了摄影机——给企业拍广告片。

这个业务,DMG干得很真诚。用吴冰的话说:

“再小的广告片,也当成好莱坞大片拍,再小的客户,也当成大客户维护。”

靠这份真诚,DMG开始在广告公关行业崭露头角。根据官方宣传,十几年里,美国Summit广告奖、戛纳广告金奖、伦敦国际广告奖提名,DMG把圈子里的大奖拿了个遍。

它的客户,也从最早的嘉陵摩托,一路扩展到宝马、奥迪、耐克、NBA、一汽大众、中国移动等国际大品牌。

但肖文革他们,仍然一直在暗中观察中国电影,等待一个入场的好时机。

多年后,当媒体问到“好时机究竟是什么”时,肖文革和吴冰同时伸出一只手,对着镜头张开了五指。

张开五指的手,代表的是5000块银幕。

2009年,中国电影院线的银幕总数突破了5000块。对于行业,这里面藏着两个机会。

一方面,如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一样,5000块银幕,意味着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冲破了临界点,消费者观影需求上去了,中国电影终于可以靠市场养活自己了。

另一方面,作为国内广告业的资深机构,DMG曾经为许多客户做过电影广告植入,肖文革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商业价值——5000块银幕,就是5000块广告牌。

喜上加喜的是,根据肖文革打探来的“内幕消息”,国务院正在制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影视制作行业被列为重点发展行业,过去的审查制度将会松动。

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

为了进军中国电影行业,DMG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在美国成立分公司,收购好莱坞的剧本公司,也包括找一个“打响第一炮”的机会。

那一年的春天,肖文革他们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良机:18年没拍电影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居然要重新拍片了。

打动韩三平的剧本,叫作《建国大业》,反映了抗战胜利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一部向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

在那之前的主旋律影片,其实不太能吸引观众。但在电影筹备会上,名导陈凯歌出了个主意:想让更多人进电影院,就要搞全明星阵容。

于是剧组开始到处拉人,一开始大家都不太情愿,但随着姜文、张国立、葛优、陈凯歌、冯小刚等人的加入,影视圈纷纷行动,主动表态要来参演,不少经纪人甚至托人表态:

就是不说话,露个脸也行。

《建国大业》的明星越聚越多,等到周星驰想要参演,另一位导演黄建新回复说:

“抱歉,您连跑龙套的机会都没了。”

最后,《建国大业》剧组集合了172位专业演员,其中明星、名导83位。为了电影拍摄,多部门一路开绿灯,连南京的“总统府”景点都破例让剧组进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片子更有商业价值的是,这些明星都是义演,省掉了巨大的片酬。基本上播了就能火,火了就能赚。

肖文革找到韩三平时,《建国大业》其实不缺投资方。虽然彼此早就认识,但韩三平并没有太强意愿让DMG分一杯羹。

可肖文革只说了一句话,就打动了韩三平:“DMG不是来分钱的,是来帮着赚钱的。”

肖文革拿来参与《建国大业》的资格,是中国电影产业一直想学,却始终没有学到手的盈利模式——在电影中不动声色,恰到好处的广告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