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巩悦悦王凯秦国玲 潍坊报道

在农村,追求高质量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家庭最大的期待,把孩子送进城学习成了一种趋势,这也导致中小学出现了“城挤乡弱”的难题。近两年,潍坊峡山教育的快速发展备受瞩目。

公开资料显示,峡山区由4个县级市边缘镇村组合而来,农村人口占到了九成以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出现了“峡山的孩子在外地上学,教师的孩子在外校上学”的现象,初中生流失率在八成以上。

满足不了农村家长和孩子的需求,生源流失是必然的。就在人们认为峡山教育面貌的改变遥遥无期的时候,它却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带给人希望。近两年,峡山教育少有学生因择校而流失。相反,之前转出去的孩子出现了陆续回流,教育质量大幅提升,还被评为潍坊市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实验区……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峡山教育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

记者把眼光投到了为乡村教育鼓与呼的潍坊峡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韩相福身上。

潍坊峡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韩相福正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对话教育局长》栏目专访。 韩相福曾在三所乡村学校担任校长。 他担任校长的第一所学校是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那是在2000年,全校最“值钱”的电教设备是一台旧收音机。就是这样一所村小,16年后竟成了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常客”,每年有上万人前来参观学习; 他担任校长的第二所学校是潍坊峡山双语小学,短短五年时间,把一所新建学校发展成为“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受到家长、学生的广泛认可; 如今他担任党总支书记的凤凰学校,是由贫弱的、质量低下的乡村学校“拼盘”而成的,仅一年时间,这所学校就成了全区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引擎。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诸多问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对话教育局长》栏目组来到潍坊,与峡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韩相福进行对话。 图为潍坊峡山区孩子们正进行劳动实践。(资料片) 想办法让锄地课程 也能锄出企业家和艺术家来 记者:无论是之前任教过的三所乡村学校,还是如今的峡山教育,您似乎一直扎根乡村教育,也总能让乡村学校的面貌有好转。这些变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韩相福:我觉得既有我们对教育的不断思考,另外还有一个不变的内核:我们把学校分为四大支柱,一是学校的“民生”,二是课程,三是管理,四是文化。我们去研发一系列的模型,让干部和老师能够迅速地去了解一所学校办学内涵和发展核心,这样会让每一所学校在短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我是2021年12月份到教体局工作的,一来我就注意到峡山教育出了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大幅流失,初中学生流失率高达82%。我到全区所有的学校去调研,发现峡山教育有三大怪现象:峡山的孩子都流失到周边县市区了;城区没有高品质的公办学校,老百姓的孩子没法上学,就只好选择到乡下去上;教师则不信任本校教育教学,他们也选择把孩子送出去,结果导致整体教育“人去校空”。 峡山教育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们去调研找原因,最后针对老百姓孩子上学不方便、不放心这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峡山乡村教育振兴1.0版,那时候提了5句话——村村通校车,校校有餐厅,人人能午休,厕厕美容间,全域高质量。前四句话是冲着校园生活说的,第五句话是冲着教育质量来的。我们内抓三大质量(学科质量、社团质量和生活质量),外抓四大品牌(课程品牌、课堂品牌、教师品牌和学生品牌),一年后学生大幅回流,两年后学生全部正回流,彻底改变了峡山教育面貌,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可以说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记者:像您刚才提到的,一开始老百姓对乡村教育的满意度不高,是因为孩子上学不方便、不放心。等这两个问题真正解决之后,我们就能做好乡村教育了吗? 韩相福:其实做好这些事情,不仅仅是理念的提出,更关键是理念的落地,它确实是有一整个体系在支撑这个理念的落地。我们研发了《峡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12345工作思路”。我们把它定义成是“一号文件”。 今年是我们改革的第三个年头。过去研发的“一号文件”是填坑式改革,因为我们欠缺的孩子太多,欠缺的教师太多,我们必须用填坑式的改革,让孩子们回流,把老师积极性激发起来。现在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学校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吗?一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发现问题会更多。除了老百姓孩子上学不方便、不放心外,还有就是不认同、不向往。具体来说就是“民生”不方便,质量不放心,管理不认同,文化不向往。 针对这四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办成乡村的四个高地——民生高地、课程高地、管理高地和文化高地。我们还提出了乡村教育“四化”建设的一个方向,课程的现代化、管理的标准化、生活的育人化和文化的哲学化。尤其是我们把地方文化、地方资源融入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课程体系,极好地优化了我们的课程,但同时也提醒教师要推进课程的现代化。 现在乡村学校课程的供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什么给什么,另一种是缺什么给什么。我的观点是要警惕“乡味课程”。但我们只有“乡味”,没办法。所以我们必须把“乡味课程”进行现代化改造,想办法让锄地课程也能锄出企业家、艺术家,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课程智慧。必须死死地盯住教师课程智慧的发展,才可能带动乡村学校的发展,否则任何的努力归根结底都会是一场空。 峡山双语小学管弦乐团在元旦晚会上演奏。(资料片) 只盯着硬件上的差异 就永远办不好乡村教育 记者:现在一提起乡村教育,很多地方都说它是整个教育发展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怎么才能让乡村教育不再追着城市的学校跑呢?您认为乡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韩相福: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部组成,更多的孩子是在乡村学校里成长的。对于这样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从乡村学校自身做起,主动地去发展,不要去等政策,也不要去等其他人的“帮扶”,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儿,紧盯乡村孩子的发展,努力去成就他们,我觉得乡村教育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如果只盯着那些硬件,那些差异,就永远办不好乡村教育。但假如你盯着孩子去做教育研究者、学科研究者、儿童研究者、技术研究者,你完全可以把乡村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好多城市的学校也未必能比得了我们。只有我们挺直腰杆,乡村教育才能真正站起来。 身在乡野、心怀天下。我虽在果壳之中,但我依然是“宇宙之王”。乡村学校一定要有这样的格局。我觉得这仍然取决于乡村校长和乡村教师自身。当我们一旦有了课程智慧,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物件都是我们不可估量的课程资源,这确实取决于我们的头脑,而不是取决于我们的硬件。所以乡村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大家对教育的理解。 记者:还是要把根上的东西守住。 韩相福:盯紧孩子、改变自己、发展学校,其实就是这三件事。其他的东西,你考虑也不管用。 记者:您所在的凤凰学校,是由贫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合并而来。在城镇化发展的大的背景下,也不可避免会遭遇这么一个选择。您怎么看待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撤并问题? 韩相福:这应该是一个大的趋势。撤并的目的不是为了撤并,而是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为乡村孩子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所以我觉得撤并是一个积极主动正向的工作,可能在生活上带来了一时的不方便,但是它在质量上是绝对有好处的。撤并到一所新学校之后,会面临文化融合的问题,我觉得还是用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更高的文化来引领学校,撤并后的学校也可以迅速拥有自己的战斗力。 峡山区的32所学校撤并了19所,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如果按照既有的路子发展下去,可能改变峡山教育面貌就会遥遥无期,孩子的流失很难控制住。要想让孩子能够重新回流,比拼的还是我们的教育质量,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家长不会舍近求远的。应当说,撤并可以集聚资源去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 在峡山双语小学,橄榄球社团里的孩子们激战正酣。 围绕个体生命的成长 峡山教育正从1.0迈向2.0 记者:现在教育上经常会提一个词: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现在峡山教育发展到什么阶段了,能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吗? 韩相福:完全没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讲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在峡山没有城与乡的区别。无论是从教育干部、资源配置,还是师资配备、课程架构,都是富有特色的,基本是相同的条件,比较均衡。 当下,是我们从1.0向2.0迈步的关键时期,由“解决民生问题”向“解决质量问题”去跨越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从“填坑式”到“往高处走”的一个转折时期,相信再经过几年努力,峡山的乡村教育就一定能做出别开生面的样子。 记者: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峡山教育,有没有需要补足的短板?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韩相福:我们的短板还是非常多的。首先是人的问题,毕竟“僧多粥少”,我们需要持续推动,给老师搭建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一座高山。我们现在研发这样的机制,比如我们的特色教师的评选,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理念和个性与我们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且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最终让每个老师都做最好的自己。这个事情当前比较急迫,不能光用共性去要求老师们,一定让老师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在制度层面,束缚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地清理,最终让我们的制度能够解放生产力,而不是管控生产力。此外是有关设施设备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信息技术设备还是其他方面的设备,乡村学校都跟城区学校有一些差异,我们会努力去争取资源,给乡村孩子配齐。等人、制度、设施的问题都解决之后,乡村教育就具备了更高更快发展的条件。 乡村教育振兴2.0提出来了,这“四化”方面就围绕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峡山的乡村教育前景非常好,我们对前景非常期待,我们也会努力去推进峡山教育。 记者:您做教育怎么这么通透,这么轻松? 韩相福:不是轻松,是沉重。很大的遗憾是,我们研究了教育这几十年,还觉得自己是一知半解,可能我们的孩子正在被很多一知半解的人教着,这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所以我们还是努力让自己做得更通透一点,也想办法让我们的老师们更通透一点,这样的话最终受益的才是孩子。 记者:希望将来大家在提起乡村教育的时候,语气不再那么沉重。 韩相福:对。其实乡村教育的确有自身的困难和压力,但是需要我们有眼光去推动,相信会有非常好的前景。 扫码看直播 >>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