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采访留延知青寿林娣,在半年前已经纳入我的计划了。

一个嫁入朝鲜族家门的上海姑娘,孝顺赡养公公婆婆直至送终;无怨无悔地抚养帮助一个小叔子四个小姑子成家立业;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子女送进大学校门;自己在延边的商海里打拼一辈子,并且取得不凡业绩的“女强人”;目前在韩国,北京,上海,延吉四方养老的快乐女性,她的故事我总觉得有很大的亮点。

可是,这半年来,不是我的采访任务很紧,就是寿林娣不在延吉,总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能与她坐下来好好聊聊。前两天寿林娣打电话告诉我,这两天她从北京回到延吉了,于是我们商定:10月22号我坐高铁去延吉。

寿林娣把见面地点安排在延边白山大厦咖啡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采访寿林娣女士

寿林娣女士是上海市朝晖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春天,来到延吉县细鳞河公社细鳞河大队第五生产队插队落户的,这是一个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山沟。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什么人都不认识;叽里咕噜的朝鲜族话,一句都听不懂;对朝鲜族的火炕,厨房,菜窖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感到既神秘又委屈;用惯了大城市水冲厕所的她,看到当地人用泥巴和草抹起来的臭气熏天的旱厕,特别不习惯,每一次上厕所就是一次遭罪,不去又不行,去了又是提心吊胆,生怕掉进去,别提有多难受;像沙子一样的小米饭, 高粱米饭,玉米碴子饭,卡在嗓子眼就是难以下咽;到晚上屋里没有灯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即使大家聚在一起,也难以排解内心的寂寞和苦闷。但这一切并没有成为寿林娣前进的障碍,天性豁达开朗的她,很快适应了艰苦的环境。从谷子和狗尾巴草分不清楚的她,经过两年时间的磨练,地铲得很好了,和社员也能用朝鲜语熟练地交流了。她的心眼特别好,经常把从上海邮寄来的贵重药品和各种漂亮的上海式样的衣服分给那些朝鲜族社员们穿。那些朝鲜族社员也特别喜欢她,朝鲜族人用汉语叫寿林娣的名字特别费劲,因为她长得漂亮心眼又好,和本队朝鲜族姑娘美玉长得很像,所以给她起了一个“上海美玉”的名字。

寿林娣在农田水利建设和民兵活动中总是冲锋在前,在建水库时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她带领的民兵连连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她又能歌善舞,带领年轻人组织文艺宣传队,又组织演讲队,使得在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充实了。

心灵手巧的她,还经常为社员们缝补衣服。也正因为她有裁缝手艺,后来被分配到公社服装厂上班,之后又被推荐到龙井供销社,由农村户口转成了城市户口。

想不到 远离上海父母亲人的寿林娣,爱情悄悄地地来到了她的身边。1972年,她和朝鲜族青年刘正允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刘正允是当地青年,当时是民兵连长兼团支部书记,刘正允家里有一个弟弟四个妹妹,刘正允排行老大,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所以生活很困难。

他俩的恋爱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村里父老乡亲的议论,大家说,一个上海娇生惯养弱不禁风的女孩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能够在一个朝鲜族大家庭里当大儿媳妇吗?要知道,在朝鲜族家庭里,大儿媳妇就是大掌柜啊,得掌控全家一家老少的吃喝拉撒睡,得掌控全家的经济收支的。消息传到了刘正允父母的耳朵里,他的父母暴跳如雷,因为当时朝鲜族的习俗,一般朝鲜族年轻人是不允许与别的民族通婚的。父母死也不同意这门婚事,绝不同意娶一个上海姑娘当儿媳妇。经过寿林娣和刘正允不懈的努力,好事多磨,父母终于被他们俩忠贞不渝的爱情打动了,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正允和寿林娣真的感到谢天谢地。

但是,真正做了朝鲜族的大儿媳妇,却是两眼一抹黑,身下有五个弟妹,家里穷得连一张完整的炕席都没有。加上语言交流的障碍,繁琐的朝鲜族风俗和礼节,要一个一个地记住,千万不能出差错,真的一时很难适应。每顿饭,先得伺候好公公,把最好的饭菜端到公公桌前,也不能随便坐,得双腿跪在炕上。新婚夫妇,虽然有一间单独的房间,但屋子天棚是用报纸糊的,门是用白色的窗户纸糊的,炕上只够两个人躺着,连翻身都很费劲。夜里天棚上的老鼠跑来跑去“咚咚咚”的直响,寿林娣总是心惊肉跳的。

谈起往事,她掉了眼泪,这些年,自己付出得实在是太多了。她说:“我出嫁后,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用石臼堾米,用筛子面做打糕。一家人口多,经常粮食不够吃,总是吃玉米馇子,玉米面,现在一看到玉米就反胃。有的时候稗子晒干了去皮做饭吃,就算是世上难得的美食了。在那个粮食短缺的时代,经常吃粗粮,盛饭时,我总是把最上面的一层细粮盛给公公吃,然后是丈夫,弟弟,小姑子,婆婆,最后轮到我的时候,只剩下饭嘎巴了。想起来,当时经常没有油,放点菜叶子,土豆做成酱沫里汤的日子,心里就酸酸的!另外,我做的朝鲜族饺子,样子难看,总是被别人嘲笑:“哎呀,这是什么饺子啊?做得那么丑,将来有了孩子,也一定丑”。

对于寿林娣来说,语言才是要过的最大的难关。刚开始敬语和下称语分不清楚,村里有爱捣蛋的年轻人,故意往错了教她,为此出了许多笑话,比如,看到公公说:“哎,快吃饭!”也有时把骂人的话当好话教她。

寿林娣来婆家前,婆婆家畜养得不好。来到婆家后,寿林娣坐牛车去铜佛寺买回来猪仔和鸡。不知道什么原因,之后猪仔一窝接一窝,母鸡也不断地下蛋,婆家的日子翻身了。勤快的寿林娣从田间回来,从来就没有空手的时候,总是采一大包猪菜顶在头上回来。为了多赚钱,编草袋,搓草绳,甚至到砖厂干苦力。就这样,婆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小叔子,小姑子也相继成家立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红裙子的是寿林娣女士,在参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