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有人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如何获得幸福不仅是成年人的课题,也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希望他们从小生活在幸福中,未来也能一直成为被幸运砸中,被幸福看护的那个幸运儿。

我们眼里全是孩子,连沙子也要换个地儿进。

心里全是孩子,连心电图的走势,都成了亲子关系写照图。

生活里全是孩子,锅碗瓢盆,我们有一副,孩子的就要准备大小不一的好几套。

可是被玻璃罩营造出来的无菌环境,并没开出最有生机的花。

孩子坐拥父母全方位的保护,却在自己心里挖了一个坑。

唯独这个坑,父母再有本事,也没有办法”包办“。

这个坑来自孩子的两种思维,拥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孩子,不容易获得幸福,父母越早清楚对孩子越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01

思维一:”习得性无助“,把幸福越推越远

思维一:”习得性无助“,把幸福越推越远

和同事一起带孩子出游,同事打趣自己家的果果应该改名叫”鸵鸟“。

”我跟你们讲哦,我这孩子在学校运动会上的表现可绝了。

当时他站在起跑线那,身子抖得呀,我看着都紧张,那比赛还没开始呢,他就怕得不行。

下来我问他怕什么呀?他说他脑子里净想些失败的画面,他怕自己跑得慢被同学笑,又怕自己摔倒受伤,你们说,这像不像鸵鸟遇到危险就想把头埋沙子里呀?“

要知道同事管儿子在办公室里可是出了名的严,平时听她在工位上,和孩子通电话,周围的其他人都是自动”禁声“的状态。

同事抱怨着眉头都挤成了v字,”心都操碎了,话也念完了,结果越大越差劲。“

我们抱着让孩子现在少吃苦的想法,总是跑在前面,先一步铲除成长路上的障碍,只想孩子少走弯路,同样的成长期里,我们的孩子能走的更远。

我们忙前忙后的,绕着他们打转,只要他们需要,我们会尽量出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少受委屈,少挫折。

或者我们走向另外一端,为了让孩子不因骄傲而失败,不因现在的懈怠,而无缘将来的“好日子”,绷住严肃的表情,坚持严厉的教育,觉得这样”压着“能避免孩子”漂“,只要一直稳住就能获得最终的喜悦和成功。

可是父母这些忙碌和操心里,有太多我们的想法,对孩子成长的需求形成了“以爱为名”的包揽、限制或打压。

这些都让孩子一开始就不愿面对挫折,或害怕尝试之后失败,而产生退缩的念头。

“我不行、我害怕、让我离开”的想法之下产生的无力感,反而成了孩子最熟悉、最想要抓住的“保护伞”,这样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的孩子。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往往身上都会有以下的迹象:

*对很多事情都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态度;

*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无法做好事情;

*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容易轻易放弃;

*将失败看得非常严重,甚至会因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

*缺乏主动探索和尝试新事物的意愿;

*过度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孩子习得性无助思维的形成,大多是因为成长环境造成的,和父母的教育沟通方式有关。

要让孩子改变这种长期自我否定的状态,要改变的是心态,但也需要父母从教育方式上找到平衡——在爱中找界限,放手让孩子尝试独立和挫折,在严厉之下适当给自由,允许孩子表达自信、认可、甚至夸赞他们的一些合理“炫耀”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02

思维二:错误的归因,给幸福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思维二:错误的归因,给幸福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如果上面外部干扰是把孩子引向无助的门,内部的混乱就是让孩子困在无助深渊的锁。而这个造成内部伤害的“要穴”就在——错误的内部归因。

在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里,有几种不同的归因风格,我们可以成对的来看一看。

将成功或失败原因归咎于个人能力或行为的,属于内部归因。

与之相反的就是外部归因,比如把原因归结到运气或环境上。

第二对,是看主体是会把原因看成长久不变的,还是暂时性的,这样决定是属于稳定归因还是非稳定归因。

还有个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原因,你是会把它看作自己可以掌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这样就会分出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些归因又是怎么影响孩子呢?

举个例子吧,如果孩子面对一场失败的挑战,而这项挑战原本是符合他的年龄对应能力的。

这时,他如果归咎为自己不可能做到,也不可能学会,那么孩子自然就掉入了稳定且不可控内部归因的陷阱。

错误的归因方式,会推进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思维获得反复的“演练”,反过来,习得性无助也会让错误的归因方式成为惯性思维,让孩子的无助心理越演越烈。

两种思维就像戴在孩子头上的紧箍咒,一旦形成闭环,就会阻碍孩子幸福观的形成,要想改变,就必须打破闭环。

但是孩子还不够成熟,只靠他们自己去感知自查,并冲出思维的牢笼是很难的,还是要回归到父母的引导上来,但是说教只会又一次让亲子模式,陷入“指责-逃避-受伤”的负向循环中。

更好的方式是,父母直接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出乐观积极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去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

孩子能反复接收到这样的正向信息,自然会有所触动和感知,生活即学堂,这样的学习才是压力最小,又见效最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萌仔妈说】:

两种思维方式不起眼,但长期存在,却能左右孩子的生活方向和幸福观,父母还能不在意吗?改变我们的教养方式,来减少习得性无助感的不断堆积。

从调整我们的归因方式入手,帮助孩子更多的使用正确的归因。

孩子的笑脸会常常挂在脸上,这样的轻松、乐观的状态,才是孩子真正幸福的姿态。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