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国家,他虽然存在的时间短,在1867年成立,1918年一战结束就瓦解了。但是奥匈帝国一直致力于自己研发武器装备,在20世纪初,奥匈帝国装备了自己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在当时这种半自动手枪还算先进,不过由于其弹药口径和枪支本身设计的问题,在装备了没多久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就是斯太尔M1907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型的半自动手枪出现之前,奥匈帝国使用的手枪一直是M1898拉斯特-加瑟转轮手枪。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设计者是捷克设计师卡尔·克伦卡。卡尔·克伦卡与乔治·罗斯合作,在奥地利维也纳创办了一家弹药生产公司,取名为罗斯公司。1900年,克伦卡研制出一款面向民用市场的手枪,并以罗斯公司的名称命名为罗斯斯太尔手枪。1905年,克伦卡在罗斯斯太尔手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发出军用版本,并于1907年被奥匈帝国骑兵部队采用,制式名称为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

由于罗斯公司只是一家弹药生产商,没有生产枪械的能力,因此奥匈帝国政府购买了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生产权,在位于奥地利斯太尔市的奥斯特瑞切斯特兵工厂和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FEG兵工厂生产该枪,这两家工厂分别在1913年和1914年停产这款手枪,两家公司一共生产了约9万9千支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

该枪发射8mm罗斯—斯太尔手枪弹,全枪长232mm,枪管长128mm,全枪质量1.02kg,弹匣容弹量10发。其分为第一型和第二型。第一型扳机护圈较第二型大,而第二型在套筒右侧设置了一个螺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座自动方式,枪管回转式闭锁方式,其内部结构与现代手枪大不相同,没有套筒结构,而是使用了机匣结构,这一点和日本的王八盒子很像。

在该枪枪管后方有很长的枪机,其枪机延伸出机匣后方,并设有枪机尾盖。当枪机、枪管复进到位的时候,枪管中间的闭锁突笋将两者闭锁。击针在枪机后部,可在枪机里前后移动。击针待击时,尾端突出于机匣尾盖,形成待击指示。拉动枪机,即可通过枪机前段的突出部压缩复进簧,积蓄能量。

该枪的机匣也很特别。其左侧后方有机匣侧板,呈“T”型,一直延伸到握把底部。其弹匣是内置的,不可拆卸,装弹的时候,后挂枪机,然后桥夹从抛壳窗压弹。

退弹的时候,将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枪机后拉,用手按下退弹钮,子弹便被抛出枪外。

该枪的独特设计是当枪机后退抛壳窗打开后,用弹夹从抛壳窗上方装弹,弹仓直接装于握把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恩-斯太尔M1907自动装填手枪,使用8mm罗恩-斯太尔手枪弹。该枪最先被奥匈帝国的骑兵部队列装,是世界上最早装备军队的自动装填手枪之一,1908~1913年在斯太尔兵工厂、1911~1914年在布达佩斯轻武器制造厂均曾批量生产过。一战结束后,M1907手枪又作为战争赔偿,成为意大利军队的装备,被意军一直使用到1941年。M1907手枪列装不久,就暴露出设计上的一些不足,主要是结构和使用都较为复杂。为此,科恩卡决定在原有自动方式和闭锁机构的基础上,研制一支更具现代感的自动装填手枪,并且改用杀伤效果比8mm罗恩-斯太尔手枪弹更强的9×23mm枪弹。1910年,新枪的研制工作开始展开。为了缩短全枪长,科恩卡将开、闭锁过程中枪管旋转的角度缩小到20度,通过缩短开、闭锁行程长度的手段达到缩短全枪长的目的。此外,还增设了保险机构以提高安全性能 起初,科恩卡的新枪并未引起军方的兴趣,因此,斯太尔公司只好从1911年开始将该枪作为民用型生产,命名为M1911手枪。但是转过年,即1912年,该枪就被奥匈帝国军队采纳了,军用型定型为M1912手枪并开始生产,直到1918年生产结束,共生产了25万支。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装备不久之后,斯太尔M1912型手枪也装备了部队,M1907的产量也受到了M1912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一直在奥匈帝国骑兵部队服役,二战期间,德军的奥地利士兵和匈牙利士兵依然在使用该枪。另外,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在二战期间也有少量使用。

这两种手枪在当时还算比较先进,但是却没能广泛装备,尽管一战结束之后,还有一些国家继续装备这二款手枪,但是装备的范围和数量都是很少的。后来就逐渐销声匿迹了。原因就是这两款手枪的口径很特别,使用的是8毫米的弹药,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国家使用这么另类的口径,装备这样的手枪要么进口子弹,要么自己费大力气生产,都很麻烦。还有就是这二款手枪的装弹方式,他们没有采用可卸式的弹夹装弹,而是采用了从机匣上方往弹仓里装弹的方式,比较麻烦而且效率低下。所以这些原因导致了这两款手枪没能大规模装备,而且在装备不久之后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