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未成年人保护只有进行时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千秋万代,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守护明天”就是守护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就是守护人民的心。日前播出的新一季《守护明天》,用真实记录的手法,用镜头跟拍的方式,呈现了多部门守护未成年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一波三折、令人泪目,既表现了检察官、老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保护孩子的爱心和力度,又普及了未成年人相关法律知识、心理知识。

孩子们是读着故事长大的,社会也是伴随着故事成长的。这个社会充满阳光,是因为每一个公民从咿呀学语时就读着公平正义的故事,立志成为诚实善良的好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实践中,司法机关不仅要依法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还要依法矫治罪错未成年人,全方位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守护明天》正是从检察机关办理的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案件中选材,讲述了在纵向上,实行刑事案件“捕、诉、监、防、帮”一体化,贯彻国家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在横向上,实行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检察”综合履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全面综合司法保护,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一个故事的篇幅有限,但众多故事可以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未成年人保护行列中,滴水终将汇成江海。虽然这些故事只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沧海一粟,但时刻警醒着我们,未成年人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深处越是熠熠生辉,一是头顶无比深邃灿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法则。”法治源于人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就像头顶的星空一样永恒闪烁。《守护明天》把镜头聚焦到奋斗在一线的未检检察官,记录他们顶风冒雨、四处奔走所作的努力。这告诉我们,办案中想要让“纸上的法律”变成“行动的法律”,更成为“心中的法律”,必然要让法治的信仰深入灵魂,尤其是要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方法,培育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家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法治精神。

每一个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都是家庭之痛、社会之殇。检察机关要分析案件背后的根本性、源头性问题,如留守儿童监护缺位、失学辍学、网络不良信息诱导、部分游戏软件宣扬暴力、特定场所禁入失守、新兴领域管理盲区等,充分履行未成年人检察职能,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同步研判未成年人的民事权益、行政权益以及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发挥“四大检察”聚合效应,多维度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同时,强化法治副校长实质化履职,完善社会化支持体系,依法惩治网络犯罪,督促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职,推进大数据赋能,建立“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智治”新模式,以有限的司法力量融入到无限的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中。

(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