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梳子姐

少见多怪,见怪不怪。

现在有个现象,那就是真正值得思考的事情往往很难成为热搜,即便登上热搜也会很快被撤下来。

4月17日,安徽芜湖某企业“一年被执法检查超100次”引起短暂热议,舆论矛头指向当地基层政府,认为他们干扰生产经营太多,优化营商环境不力。

事情经过大概是这样的,4月16日,有网友反映繁昌区一家企业一年内接受超过200次执法检查问题。

对此,芜湖市政府成立特别工作组,指派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立即着手进行调查。

经过数据对比和统计总结,很快查清,去年芜湖市直相关单位和繁昌区对这家企业共进行了65次检查和走访活动,其中26次是执法检查,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违法建设等方面。

65次检查走访,共发现27个问题,16个环保问题、9个安全问题以及2个管理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25次安全环保等相关工作指导、9次宣传活动以及5次助企纾困走访。

林林总总加起来,总共104次

这里面有一个限定条件需要提醒,那就是统计范围为芜湖市直相关单位和繁昌区,其他单位有没有来参观、来调研、来交流、来指导的,则不得而知。

按保守的104次估算,抛掉节假日、周末,差不多两天来一次,有网友开玩笑说,企业老板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更多人担心高频次的检查会让企业不堪重负。

出现这一情况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稍微上点规模的企业,一年到头不是在迎接检查,就是在准备迎接检查,没多少能过上消停日子。

要看到,一年100多次检查是在芜湖连续6年出台文件,想方设法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大背景下发生的,否则企业受到干扰更多、负担更重。

过多的检查和迎来送往,必然会牵扯大量精力,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这肯定有悖于企业的愿望。那么责任是不是全都在基层政府身上呢?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出台文件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一般每月1-20日期间,除特殊情况外不许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进行执法检查,但仅仅这些特殊情况就够企业忙活的,比如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食药品安全等等。

比如在安全生产和环保领域,绝对是一人生病全体吃药,并且这些事区县一级根本就不可控。

层层压实责任,让你排查你不排查,最后出了问题算谁的?

到处需要痕迹,不进企业检查留下证据,怎么证明这项工作落实了?

企业被检查不堪重负,不断翻烧饼的检查人员也无可奈何,从而产生了太多不必要的内耗。

那么这就要反思问题的出处和来源了,到底是基层优化营商环境不力,还是看不见的手对经济活动施加影响过度使然呢?

深入分析,恐怕至少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绝对不允许出现问题的过度理想化思维主导使然,对个别现象或少数问题没有包容度和承受力,从而过度扩张行政权力,大幅增加管理成本。

二是繁冗的制度机制设计导致压力和负担外溢转移,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形式化,形式问题空洞化,逼着管理部门假装很努力,象征性干工作,而企业只能以最大容忍为此买单。

三是随心所欲的主观决策破坏了社会管理和经济运行基本规律,漠视企业自主权和主动性,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对经营行为进行过度干涉和管控,从而产生适得其反效果。

进一步打开视野会发现,芜湖这家企业所遭遇的窘况并非个例,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能简单把责任全部归到基层政府身上。

貌似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却又无能为力,又貌似不可控制地出现了很糟糕的情况,这是统得过死、管理僵化的必然结果。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法治乃市场的秩序。

检查次数并不是核心问题,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就多多益善。

反之,即是不计成本的瞎折腾,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多余!

- 完-

Liurushi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