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38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仪式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举行,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将缴获的38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移交中国政府。经初步鉴定,专家判断该批文物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我国藏传佛教文物,涉及佛塔、佛像、佛教饰物等类别,涵盖铜、泥、象牙、木等材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由于战争抢劫、非法走私等多种原因,很多中国文物长期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超过300批次、15万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其实,每一次成功追索,背后可能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今年初,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被盗流失的西周丰邢叔簋。1月28日,文物在专人护送下,搭乘航班安全运抵北京,结束其40年的海外漂泊历程,重归祖国怀抱。经组织专家实物鉴定,并与历史档案照片、拓片资料反复比对核验,从造型风格、装饰工艺、铭文书体、锈蚀面貌、伤残痕迹等方面综合判定,该簋是丰邢叔簋原器,为一级文物。

2023年3月至6月,7根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顺利入境中国,并在北京圆明园展出。这些石柱于1860年流失海外,后被挪威一家博物馆收藏,经过十年的努力,才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

2023年10月25日,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接收澳方向中国返还的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与一件古生物化石。其中部分为澳方在海关入境环节截获,另有部分为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友人捐赠。

2020年,中国政府成功将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国。这些文物在1995年被发现疑似中国文物,后经过25年的跨国追索,最终在2020年被归还。

“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追索案”亦曾轰动一时。这是中国民间通过民事诉讼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开创性案例。1995年被盗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2015年在匈牙利被发现,随后中国村民在荷兰和中国提起诉讼,尽管荷兰法院以诉讼主体资格问题驳回了起诉,但此案例开启了中国民间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径。

文物追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一方面,现有国际法在文物追索方面,存在规则缺陷和制度供给不足,难以为文物原属国提供全面有力的法律保障。例如,国际公约往往缺乏溯及力,不适用于公约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这导致许多历史上流失的文物,难以通过现有国际法追索。另一方面,文物流失背景复杂,原属国的来源调查和所有权证明面临诸多限制。一些文物由于历史久远,缺乏确凿的来源信息和法律依据,使得追索工作难以进行。

这背后,还涉及善意取得制度、时效制度的障碍,以及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之争。许多国家国内法中的善意取得条款,允许无过失的占有者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文物所有权。时效制度则可能导致长时间未追索的文物丧失追索权利。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文物“国际主义”理念,认为文物应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与文物原属国的“民族主义”立场形成对立,影响了文物的返还。

追索流失文物涉及跨国法律诉讼,这不仅程序复杂,而且成本高昂,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负担。更何况,文物追索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涉及政治和外交关系,一些国家可能因政治考量不愿意返还文物。

这些困难表明,文物追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解决。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