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2.5万元现金,你清点一下,如果双方都无异议,本案可以案结事了了。”数着一张张现金,压在老张心里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下,如今欠款拿到手,这起不当得利纠纷也画上圆满句号。

老张和小李同在某工厂打工,由于两人又是老乡,老张便把自己发放工资使用的银行卡交由小李保管。然而,在老张不知情的情况下,小李多次盗用老张的银行卡,老张报警后,小李这才将银行卡归还老李,并写下一份2.5万元的欠条,承诺于2023年12月30日前偿清。可是,此后小李不仅不还款,连人也消失了,老张无奈之下,只能将小李诉至楚雄市人民法院。

案件受理后,法院第一时间通过邮寄、电话等多种方式向被告发起送达工作,但因原告提供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无法联系到被告,均未能有效送达。若一直无法联系到被告,不仅耽误审判时效,也会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其间,承办法官并未放弃任何寻找被告的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查询、多次走访,终于与被告取得联系,并与双方当事人约定到庭陈述案件相关情况。

庭审中,考虑到争议标的额不大、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为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承办法官随即与双方开展调解工作。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方面,承办法官从法律层面和情理角度对小李开展教育疏导,明确告知其将该笔款项“据为己有”属于不当得利行为,依法应当退还给老张;另一方面,耐心安抚老张情绪之余,提醒他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警惕,谨慎保管个人银行卡等支付、社交媒体账号。

经过承办法官耐心地摆事实、释法理,两人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小李当庭取来2.5万元现金交到老张手上。至此,案件“调解+履行”一步到位,实现案结事了的良好效果。

本报记者 闵以荣 通讯员 倪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