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起,在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正在遭受八十年一遇的严重洪灾。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电视讲话中表示,全国有近2/3地区遭遇洪灾,哈萨克斯坦17州中有10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哈萨克斯坦特大洪水的直接诱因是气温急速上升导致冰雪加速消融,加之上游俄罗斯境内奥尔斯克市的堤坝决口事件加重了洪水的危害,11.8万人被疏散(截至4月18日),让这个只有两千万左右人口的国家多地进入紧急状态。

洪水对哈萨克斯坦造成的影响较为深远,公路、桥梁、铁路等基础设施被冲毁或淹没,由此带来的交通中断会极大程度上阻碍地区货物运输和供应链,将会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顺畅进行。

事实上,哈萨克斯坦作为全球最大的铀产品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40%以上。在洪灾的影响下,该国铀矿生产中断,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铀价格大幅上涨,当前铀价已处于2008年以来的高位,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

“天灾”叠加“人祸”

半月以来,深处中亚腹地的哈萨克斯坦,遭遇近8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全国数十条公路、桥梁受损,超十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哈萨克斯坦西部和北部地区,航拍影像中只能看到零星的树木和屋顶露出水面;在阿克莫拉州,城市主要街道被淹没大半,正在撤离的居民们,不得不划着皮艇缓慢行进。救援人员为了转移受困居民,蹚过没膝水面,拉拽着运输船艰难前行;科斯塔奈州内公路旁的一家食品店铺,如今只能看到部分窗户与屋顶;一处电器商场大门已完全被淹,门口停留的挖掘机,只有动臂的一部分裸露在水面之上……

或许,大多数人谈起对于洪涝灾害的认识,可能会想起无休无止的暴雨袭击。但对于深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发生洪灾的重要诱因是——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冰雪消融,进而导致各条河流水位异常迅速上升。

驻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企业负责人向《中亚观察》表示:“本来,去年冬天整体降雪量就大,加上今年春季气温升高得很快,融雪进程就远远快于往年。这样一来,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方,河流水位增高就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春夏之际的积雪融水,是哈萨克斯坦不少河流的主要来源,所以大多河流只有在融雪的季节才有水,夏季曝晒后部分河道干涸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因此,“春季洪灾、夏季干旱”是该地区气候特点的真实写照。

注:图中红色标识为受灾严重区域,绿色标识为俄罗斯大坝决堤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图中红色标识为受灾严重区域,绿色标识为俄罗斯大坝决堤处

此次洪灾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和北部地区,与俄罗斯接壤的部分偏多。西部受上游来自俄罗斯的冰雪融水增加、俄罗斯奥尔斯克市大坝决堤的双重影响,乌拉尔河流域水位已超10米,致使西哈萨克斯坦州、阿特劳州与阿克托别州遭受洪水侵袭。

北部地区主要是伊希姆河与额尔齐斯河的流经区域,两条河的水源都依赖于冰雪融水补给,洪水来临时,多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如果说冰雪消融是“天灾”,那么,另一个诱因则可称为“人祸”——俄罗斯境内奥尔斯克市的堤坝决口事件,导致下游的哈萨克斯境内西哈萨克斯坦州、阿特劳州和阿克托别州地区被洪水侵袭。

据媒体报道称,俄罗斯当地调查委员会办公室认为,奥尔斯克市的堤坝决口事件可能是由于基础设施维护疏忽造成的。当地检察官办公室表示,出现决口的堤坝于2010年投入使用,自那以后,监管部门多次报告该堤坝存在维护保养方面的违规行为。俄罗斯联邦调查人员已对此展开刑事调查。

近12万人被疏散

相比其他国家,作为中亚腹地的内陆国,遭受洪水的实际影响可能更为深刻。

哈萨克斯坦作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的国家,洪灾使得阿克莫拉州、北哈萨克斯坦州和科斯塔奈州等产粮地区受到严重影响。

观察人士指出:“2023年欧亚地区已经整体陷入低水位,受灾后土地生产力还会不断下降,极易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畜牧业也将会受到极大威胁。产业遭受重创的同时,大量住宅和基础设施遭到损坏也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据哈萨克斯坦紧急情况部消息,截至当地时间4月18日,洪灾已导致5人死亡,11.8万人被疏散转移,全国已有近7000栋住宅房屋被洪水淹没,60多个村落无法通车。

本次洪灾暴发伊始,哈萨克斯坦就成立了以总理为首的全国防汛抗洪措施协调与汛期应对指挥部统筹防洪及灾后恢复工作。4月以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已经亲自主持召开了三次共和国政府会议,并向全国发表讲话,指示政府动用国家物资储备,迅速制定损害赔偿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洪灾,托卡耶夫总统批评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在工作中存在失职和不专业,并指出此次洪灾凸显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缺乏协调合作。甚至有部分中央官员、地方州长因应对洪灾不力,而受到警告处分。

当地时间4月16日,总统托卡耶夫亲临洪灾一线,对受灾周边地区以及谢尔盖耶夫水库进行航空视察。

另外,哈萨克斯坦已经收到来自多国的4211吨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作为友好邻邦的中国,多家中国企业也自发向哈萨克斯坦捐赠,支援当地抗洪救灾。陕哈集团董事长何诚告诉《中亚观察》:“本来我们是从哈萨克斯坦的某粮食工厂购买货物,洪灾暴发后,铁路被毁,他们的经营也受到影响。我们已经主动通过合同提高了履约金额,以这种方式承担一些他们遭受的损失。”

同时,面对共同的洪灾,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两国元首已经达成相关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应对措施,后续仍需两国应急部门密切合作,处理灾后事宜。

中资企业亦有影响

从整个地区经济格局来看,哈萨克斯坦是近年来中亚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地理位置等天然优势,使其稳坐中亚五国“一哥”的位置。

针对本次洪灾,观察人士指出:“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交通枢纽,洪水导致的交通中断会极大程度上阻碍地区货物运输和供应链,将会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顺畅进行,贸易成本增加,进而深层次影响到经济稳定。”

对于中国来说,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在中亚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由2022年的242亿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315亿美元。

不止贸易,近年来中国企业纷纷赴哈投资,与当地相关方开展能源、基建等项目的合作屡见不鲜。哈萨克斯坦政府发布的数据便可印证这一点,去年1-9月,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总额为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36.6%。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450家中资企业或中哈合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重工业领域运营,涉及炼化、天然气、发电等业务。知情人士向《中亚观察》透露:“由于哈萨克斯坦北部矿产分布较少,北部此类中资企业并不多。虽然陕西的爱菊集团布局在北哈州,但粮库园区选址地势较高,目前没听说受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哈萨克斯坦国内首个大型化工项目(IPCI),也是首个聚烯烃项目——由中化二建承建,位于距阿特劳州乌拉尔河下游往东20公里处,是本次洪灾的重点隐患区域。据悉,中哈员工已启动应急预案,建造防御设施。

中国石油阿克纠宾公司的肯基亚克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同样也遭受了洪水侵袭。据悉,由于油田南部堤坝溃坝,洪水大量涌入采油区,致使采油厂关停油井,撤离了相关人员。

作为能源与粮食供应大国,洪水退去之前,哈萨克斯坦矿产的开采与运输将受到严重打击,农业的生产与运输也将受到深刻影响。何诚坦言:“我们预定了两万多吨的粮食,但是现在根本运不出来。”

观察人士指出:“除了对铀产业的潜在影响外,农田被淹和作物受损也将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周期。因道路和桥梁损毁、交通中断而受到冲击,物流和贸易行业也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

重击全球铀矿供应

对于蕴藏大量自然资源的哈萨克斯坦,采矿业一直都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哈通社发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采矿业产值为21.77万亿坚戈(约合3517亿元人民币),几乎占到工业产值近一半的水平。

在采矿领域,哈萨克斯坦还有一个独特的身份——全球最大的铀产品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40%以上。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Kazatomprom,以下简称“哈原工”),是铀、稀有金属和核电站核燃料进出口的国家运营商,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铀生产商。

然而,在洪灾的影响下,铀矿生产中断,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铀价格大幅上涨,当前铀价已处于2008年以来的高位,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

之所以备受市场关注,是因为铀矿的下游产业链主要涉及核能发电领域,铀矿的供给情况与那些依赖核能发电国家的能源安全息息相关。根据相关研究,仅一公斤的铀-235就可产生相当于3000吨煤产生的能量。作为核裂变中的关键原料,铀价格的上涨,将会直接对核能大国造成深刻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国际层面来看,除了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纳米比亚、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都是铀的主要供给国家,美国、中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则是铀的消费大国。

为了防止铀资源供应的不稳定,各消费大国纷纷选择出海寻铀,在资源富集的外国进行铀矿的收购或联合开发。像哈萨克斯坦之类的出口国,也乐意选择以矿产换取外国资金,借助外国先进技术推进本国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从上世纪以来,哈原工就开始与法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合作,通过建立联营合资子公司的方式,共同开展铀矿开采与加工。

2006年,中国中广核与哈原工在铀矿联合开采、天然铀贸易和核燃料方面开展合作。近年来,双方共同出资设立的乌里宾核燃料组件生产厂(哈方持股51%、中广核持股49%)已经投产,主要负责为中国核电站生产核燃料组件。

受本次洪水影响之后,哈萨克斯坦铀矿产量将进一步缩减。

(图片来源:哈萨克斯坦总理官网、中国化学官微、哈原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