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冯梦龙在科举落第之后寄情青楼酒馆,除发泄对考官有眼无珠的不满情绪外,其深意是到社会下层寻找“情真”的慰籍和寄托。他自认为名妓侯慧卿是“情真”的化身。所以他与侯慧卿相恋得死去活来,即使最终分离(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被对方抛弃,而他绝没有抛弃对方),却始终对侯慧卿恨不起来。

冯梦龙塑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梦龙塑像

经过两年左右的苦苦相思、理性思考到侯慧卿早逝,冯本人大病一场,他几乎长达十年之久苦苦追求的恋爱“情真”被社会无情地粉碎了。于是他“遂绝青楼之好”,开始转入从事创作和出版,继续对“情真”的追求,从而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大转折。

我在《冯梦龙与侯慧卿恋离时间探索的历史轨迹——兼与高洪钧先生商榷》(发表于“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2023年 7月 17日)中,仅对二人的恋离时间作了探索;现应读者要求,对二人 “恋离”的全过程作个“综合考”。

一、有情有识,佳人难觅

侯慧卿是苏州的一个名妓。她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能引得冯梦龙对她爱得死去活来,以致冯梦龙被离弃后却始终恨她不起来呢?

我们现在只能从冯梦龙编著作品中所留下的十分确凿的材料,窥视其中的若干(目前不可能是全部)奥秘。

《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

冯梦龙青年时期寄情青楼酒馆达十年之久,见人颇多;他在比较后认为侯慧卿有情有识,非同凡响。用冯梦龙自己的话说,歌妓可分三类,下乘者“一味淫贪,不知心为何物者”;其次是“有心可乱,犹是中庸阿姐”;最难得的是“有心而不乱”。而侯慧卿就属于“有心而不乱”的佼佼者1。

冯梦龙在编《山歌》时(距离二人分离不长时间)时回忆道:“余尝问名妓侯慧卿云,卿辈阅人多矣,方寸得无乱乎:”侯慧卿回答道:“不也,我曹胸中自有考案一张……何乱之有?”2

冯梦龙认为侯慧卿有情有识的看法,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直至冯梦龙暮年整理出版《太霞新奏》时,均无丝毫改变。可以说,他们的相恋确有感情基础。

程千帆旧藏《太霞新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千帆旧藏《太霞新奏》

二、怨离中透出相思,思考中道出实情

既然双方爱之甚深,估计冯梦龙也曾许愿有朝一日带侯慧卿脱出青楼苦海,结为正式夫妻(而当时科举未中的冯梦龙是不具备这种经济条件的)。但侯慧卿竟然不辞而别,离他而去。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责任,应当由谁来负吗?这个问题,是冯梦龙在恋离后思考两年时间才得出结论的,也是现代读者关心的问题。

根据现有材料分析,侯慧卿突然离开后,冯梦龙无比悲痛,有所不满,却又始终恨她不起来。这一阶段大概有两年左右时间。我在《浅谈冯梦龙与侯慧卿恋离时间探索的历史轨迹――兼与高洪钧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冯梦龙与侯慧卿的分离应当是在万历31年前,也就是说在冯梦龙29至30岁期间”。那么,侯慧卿突然离开冯梦龙的时间应该是万历29年左右,时冯梦龙二十七八岁。

《冯梦龙集笺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梦龙集笺注》

收在冯梦龙晚年主编散曲集《太霞新奏》中的冯梦龙散曲《怨离词·为侯慧卿》(3,本段引文皆出于此),是侯慧卿离去后不久冯梦龙写的。

在散曲中,冯梦龙埋怨侯慧卿不辞而别:“他去时节也无牵扯,那其间酥麻我半截”;他检查自己并没任何对不起侯慧卿的地方:“自没个只字儿见伤犯,也何曾敢眼角差撇”。于是他不禁愤恨地说:“蔷薇花臭味终向野,越说起薄情难赦”,“青楼里少甚调风和弄月,直恁蠢魂灵依依恋着传舍”;不满之心溢于言表。

有时他也调侃自己:“譬说道昭君和番去,那汉官家也只索抛卸”。但这些都只是怨离的表象,深存内心的还是那种难以摆脱的思念恋情:“千般样牵扯肠挂肚”,“只奈何得少年郎清清挨着长夜”,“离情惨何曾惯者,特受这个磨折”。

显然,冯梦龙恨不起侯慧卿。该散曲中透露,冯梦龙毕竟是冯梦龙,他要求别人情真,他自己首先要做到了解真情。

郑振铎旧藏《山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振铎旧藏《山歌》

他在这首散曲中说:“谩道书中自有千钟粟,比着商人终是赊”;“毕竟书中那有颜如玉,我空向窗前读五车”,这里明确地透露出如下信息:如果有一个大商人出高价要买侯慧卿为妾(或为外室),那么侯慧卿的主人(老鸨)是不会拒绝的,而侯慧卿本人(不管是否情愿)也是无法拒绝的。

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作为一个普通秀才(哪怕才华出众)的冯梦龙,是无力改变这个残酷的现实的——即冯梦龙自道“几番中热难轻舍,又收拾心狂计劣”。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结果,冯梦龙最终从心底里原谅了侯慧卿。

所以冯梦龙在散曲中倾诉:“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我消瘦些”;“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你也可消瘦些?”是关心、是同情、是原谅,而不是怨恨。这里不但有互相爱恋的感情基础,还有理性思考的必然结论。

更为可贵的是,冯梦龙并不就此屈服于命运,他敢于质问:“姻缘离合都是天判写,天若肯容人移借,便唱个诸天大喏。算天道无知,怎识得苦离别”。充满叛逆精神的冯梦龙大胆疾呼:“天道无知”!而在封建社会,这是极其可贵难得的叛逆精神!

《2016福建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王凌、林松涛主编,海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福建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王凌、林松涛主编,海峡

三、感情在时间中沉淀,叛逆精神再升华

《太霞新奏》中还有一套冯梦龙散曲《端二忆别(商调黄莺儿)(有序)》(4,本段引文皆出于此),是冯梦龙与侯慧卿分别一周年时写的。

序里写得明白:“五月端二日,即去年失慧卿之日也。日远日疏,即欲如去年之别,亦不可得,伤心哉!行吟小斋,忽成商调,安得大喉咙人,顺风唱入玉耳耶?噫!年年有端二,岁岁无慧卿,何必人言愁我始欲愁也? ”

冯梦龙行吟的小斋,也就是他在之后自称墨憨斋主人时命名的墨憨斋。

经过一年时间的感情沉淀,思念代替了怨离:“端午暖融天,算离人恰一年,相思四季都尝遍。榴花又妍,龙舟又喧,别时光景重能辨。惨无言,日疏日远,新恨与旧愁连”。“隔年,宛似隔世悬。想万爱千怜,眉草裙花曾婉恋。半模糊梦里姻缘”。

对分离一周年后的那个端午节,散曲写得十分具体:“昨朝便起端阳宴,偏咱懒赴游舡。医愁病痊;五色丝岁岁添别愁。怪窗前,谁悬绣虎,又早嘘醒我睡魔缠。”

《挂枝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挂枝儿》

与上节引散曲《怨离词·为侯慧卿》相比,最重要的是,离别一年后的端二那天,冯梦龙“蒲休剪,黍莫煎,这此时,不下咽。书斋强自闲消遣,偶阅本《离骚》传,吊屈原,天不可问,我偏要问问天。”

问的是什么问题呢?即“巧妻村汉,多少苦埋冤。偏是才子佳人不两全”——这是谁造成的呢?可以说,这是当时社会的常态,冯梦龙从历史和现实中也早已了解到这一点。他却没想到,他本人在现实生活又亲身经历了。

他逐渐明白了,他追求的“情真”,在科举场里实现不了,在青楼酒馆中也实现不了,因为这在当时社会制度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但冯梦龙仍然不屈服,仍然要提出质问,仍然要表示抗议,体现了极其可贵的叛逆和探寻精神。

也正是在屈原《天问》、《离骚》等传世作品及其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精神的鼓舞下,冯梦龙在现实和理想中苦苦挣扎。最后理智告诉他,凡事都要从现实出发。这就为其后不久,冯梦龙走出离别相思之苦准备了思想条件。

《冯梦龙山歌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梦龙山歌研究》

四、侯慧卿短命去世,冯梦龙大彻大悟

冯梦龙走出离别相思之苦的直接原因,是此后不久侯慧卿便短命去世。侯慧卿对冯梦龙的“殉情”,让冯梦龙大彻大悟。

如果说,起先冯梦龙并不知道侯慧卿是不是完全被迫离弃他,是不是安心接受出嫁后的新生活,乃至是不是还爱着自己,所以他有时自嘲:“好羞颜,单相思万万不值半文钱”;有时微嘲侯慧卿:“知卿此际欢和怨,我自愁肠不耐煎”。

而侯慧卿离走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去世了,这就说明她确实是被迫接受不幸的新婚姻(作侍妾或外室)的,她本人也是很痛苦的,而她的死则是对冯梦龙的“殉情”。这对冯梦龙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

《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

他几乎长达十年之久苦苦追求的恋爱“情真”,被社会无情地彻底粉碎了。于是他生了一场大病。在冯梦龙编辑《挂枝儿》卷二“欢部·感恩”篇中,留下了他写的《忆侯慧卿》诗:“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上欲招魂”5。冯梦龙还自加注解:“余有忆侯慧卿诗三十首”,上引是“末一章”。

当然,如果仅仅到此为止,对于既有真情又有理性的时代“畸人”冯梦龙来说,还不算大彻大悟。正如董斯张指出的:“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有《怨离词》三十首,同社和者甚多,总名曰《郁陶集》”6(被冯梦龙收进《太霞新奏》,说明本人完全认可并借此机会向外界公布)。

在看到侯慧卿为他 “殉情”而死之后(这才是真正的“失”,是永远找不回来的“失”), 冯梦龙“遂绝青楼之好”,不再寄情青楼酒馆,转上创作出版,在创作中继续追求“情真”,从而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大转折。

《轨迹:2017年至2018年福建冯梦龙研究纪事》,王凌主编,海峡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轨迹:2017年至2018年福建冯梦龙研究纪事》,王凌主编,海峡文

可以说,“情真”是冯梦龙“这个人”的基本特点,贯串他一生为文为官为人的方方面面,至今引人深思。现仅以此文,纪念冯梦龙诞辰450周年。

2023年3月初稿,2024年3月改定

注释:

1、2、引自冯梦龙《山歌》卷四。

3、引自冯梦龙《太霞新奏》卷七。

4、引自冯梦龙《太霞新奏》卷十一。

5、引自冯梦龙《挂枝儿》卷二。

6、引自冯梦龙《太霞新奏》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