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带有重工业基因的大学,走到了新材料、半导体的风口之中。

4月20日,北京科技大学迎来72周年庆典。

“奉科技以立校”,北科大的“重工业”历史和积淀,使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子。不同于其他高校学子走上新消费、文化、新模式等创新类赛道,北科大走出的学子,大多都去往传统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传统产业。

如今,伴随着硬科技之风吹遍祖国大地,这些掌握着关键技术的北科大人,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最近几年,由于半导体、新材料的火热,也让投资人的目光聚焦到北科大身上。此前,北京科技大学张铮教授团队和张跃院士团队在二维半导体材料低功耗器件架构方面取得进展。不仅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更让投资人开始从科技成果的源头关注创新机会。

每一项商业化应用技术的背后,都是从实验室出发逐步演变而来。这也导致了,由院士带队,教授主导的项目得到了一级市场投资人们的青睐。

如今的北科大不仅孕育了诸多关键技术,更培养了一批心怀梦想的莘莘学子,中国五矿、中国有色矿业、首钢、广州钢铁、太原钢铁、中国第一重型机械、新兴际华、河钢集团、华菱集团、河钢集团、南京钢铁、西宁特钢、海南矿业、鞍山钢铁等一批传统产业的核心管理层均出自北科大;在投资圈,包括五源资本刘芹、英诺创新空间李长麟在内的众多投资人,也来自北科大;在创业圈,库迪咖啡陆正耀、中航科电李光明、亿智电子陈峰均来自中科大……

伴随半导体、新材料成为一级市场的投资主要标的,越来越多的早期科技VC,开始驻守在诸如北科大这样高校的门口,从实验室开始,关注教授创业项目。

72年征途

钢铁工业高校的成长路

北科大成立于1952年,在北科大的组建中,一个立校之本就是矿冶系科。

回到四五十年代,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起步期。为建设新中国钢铁产业,国家进行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由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后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多所高校的矿冶系科组建,让北科大的工业基因浓厚。有着得天独厚的矿冶研发经验的北科大在此后的发展中,帮助新中国进一步摆脱高炉炼铁对炼焦煤的依赖。

建校后,北科大依靠专业学科、技术支持,一众专家、教授们,破解了熔融还原及气基直接还原等非高炉炼铁工艺技术难题。不仅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冶金工程和物理冶金的理论基础,更并培养了一批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和物理冶金领域的名师。

通过张建良教授为首的一众专家努力,先后助力新疆八钢欧冶炉成功将COREX工艺本土化,缓解了钢铁业对焦煤资源的依赖性;助力山东墨龙HIsmelt工艺实现技术国产化,铁水满足我国铸造用高纯生铁一级标准;建龙CISP新工艺实现富氢熔融还原,推动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

可以说,北科大见证了国家钢铁工业逐渐走向世界钢铁领域发展前列的历程,也真正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钢铁强国梦有机结合,实现冶金专业教育事业现代化。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钢铁行业也发生了数次迭代。作为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之一,材料腐蚀问题严重危害着基础设施和工程装备“安全服役”,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GDP的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科大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着力研发,并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

北科大见证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崛起,也亲历了新材料行业迭代演变的过程。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张达威曾回忆,为了解决诸多材料方面的难题,他曾奔赴南海岛礁、西域戈壁、青藏高原开展长期野外腐蚀试验,为我国多样、极端地理环境下材料腐蚀机理研究和重大装备选材设计积累了宝贵数据,填补了多项空白。

“针对一带一路高温、高湿、高盐、多雨、强辐照严酷海洋环境下的腐蚀防护难题,我带领团队援建泰国6个腐蚀试验站点,并建立了我国首个‘一带一路’材料腐蚀联网观测平台,面向全球开展钢铁材料腐蚀与防护数据积累共享工作,为‘中国制造’重大装备走出国门提供了关键数据和技术支撑。在几代人努力下,我所在的团队于2019年获批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

72年征途,钢铁工业高校见证了传统产业发展的变迁,通过科学前沿的不懈探索和科学技术的迭代创新,推动了我国钢铁产业快速转型升级,铸就了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

VC

去北科大抢材料人才

北科大曾有“钢铁摇篮”之称,伴随着钢铁行业不断变迁,北科大在新材料、半导体等相关专业上再创辉煌。

如今,在新材料领域,北科大已经建立了新材料研究院,研究院下设先进制备加工技术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等5个研究所(中心)。

依托各研究所(中心),建有2个国际研究机构,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9个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建的科研基地。

融中了解,新材料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和社会需求,攻克“卡脖子”难题和“瓶颈”问题,开展了有组织科研和原创性研究,持续构筑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材料开发—新材料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行业的走热,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关注这一赛道。

“这个行业FA推的项目,都比较普通,或者投资人都看过了,想要找到所谓水面下的项目,还是需要有别的项目源,比如高校。”张彤是深圳某VC的投资人。

“我们还是希望能在项目发展最早期抓到项目,即便不投,也要持续跟踪。” 她告诉融中 ,“国内的一些院校已经有不少团队在研发某些技术上非常占有优势,虽然从实验室到商业还有很长时间,但是我们还是乐于早一点接触到团队。”

近几年,硬科技风潮正盛,为了早一点介入项目,不少早期投资人会在高校门口等项目。比如,要求投资人们回访自家的大学,找到关键技术和关键教授。

此前某材料项目的论文刚发布,就已经有不少投资人找上门,就连教授也感叹“这还仅仅只是一个idea而已。”

更早之前,北京科技大学张铮教授团队和张跃院士团队在二维半导体材料低功耗器件架构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自偏置二硫化钼晶体管基同质结负载型反相器用于亚皮瓦级计算”为题,于2024年1月8日发表在《自然·电子》上。

一时间,投资人们闻风而动。

事实上,随着集成电路制程节点的不断推进,传统硅基CMOS器件面临尺寸微缩下高泄漏电流导致的芯片静态功耗无法抑制的重大挑战。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材料具有突破尺寸微缩极限的稳定结构、优异的输运性能和对短沟道效应的免疫性,是后摩尔时代最具竞争力的集成电路非硅沟道材料之一。

然而,二维半导体材料无法通过化学掺杂工艺构筑稳定的CMOS器件,因此,亟待开发基于二维材料本征优势的新集成器件架构,研制满足低功耗应用需求的新型逻辑电子器件。

针对上述挑战,张铮教授团队和张跃院士团队聚焦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材料在集成电路的应用需求,瞄准这类材料无法实现稳定的低功耗CMOS器件架构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率先发现了范德华气隙势垒对单层二硫化钼(MoS2)电子输运行为的非对称调控特性,设计构筑了自偏置同质结二极管。基于该发现,团队创新提出了通过共电极设计将单层二硫化钼构筑的自偏置同质结二极管与N型场效应晶体管互连组成结型CMOS(pseudo-CMOS)逻辑反相器的新器件架构。

该研究不仅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也让投资人看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机会。

“我们希望通过和高校的教授们保持联系,能看到一些赛道的方向。另外,针对我们投资的一些前沿项目,也会请教业内相关的教授和专家。”张彤表示。

投资人们会根据各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跟踪,比如,北科大的应用物理专业——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方向。“黄昆英才班”是以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黄昆先生命名,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办学,在北京科技大学开办的“应用物理专业——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方向”本科生教育项目,又名应用物理黄昆班。

该专业旨在培养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材料及半导体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据了解,该专业部分专业课聘请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人员任教。依托国际知名半导体企业"中芯国际",建立"黄昆班"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学科和产业的深入融合。

北科大校友

排队融资

有人曾发问“北京科技大学到底培养了多少实业栋梁?”

事实上,通过多年的积累,北科大已经向社会输出了一大批人才。在这片沃土上,培育了一代代实业栋梁,辛勤的耕织在祖国的各行各业。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高校,毕业后参与创投行业,北科大的校友更多走上了实业之路。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冯贵权、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张克利、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常委、党委书记,法定代表人李晓波、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华菱集团董事长曹慧泉、河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于勇、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健、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一新、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东、西宁特钢总经理黄斌、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姚林均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

实业报国、科技报国,或许正是这样的教育背景,让他们纷纷走上了传统产业改革之路。

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走到今天,不少高校已经走出了一整条成熟的转移转化之路。而中科大为了鼓励创新,近几年亦硕果累累。

比如,北科大会举办 “科技园杯”“贝壳种子计划”等创业实践挑战赛,鼓励学生创业创新。

以“贝壳种子计划”为例,是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长提供服务和教育的实践平台,集资金、场地、指导、资源、风投对接等多项创业服务于一体,为学校有实际创业需求的同学提供支持。迄今为止支持了八十余个创业团队。

在“建龙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下,北科大每年拿出100万经费支持“贝壳种子计划”项目的发展,强化了对入围团队的支持力度,对于学生创业过程中成立公司、获得发明专利、做出实体产品等有标志性成果给予直接资金支持。

如今,在先辈校友的带动下,更多北科大的年轻学子也踏上了创新创业的征程。

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优创立了北京优创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她与团队不断探索,摸索出ODS钢制备工艺中的关键参数。将基体结构由面心立方结构调控为体心立方结构,得到国际首创奥氏体ODS钢,使用温度由400-600℃提高至600-900℃,可耐20MPa高压环境,可以在先进四代堆超高温气冷堆中服役。并提高弥散氧化物颗粒的数密度,捕捉辐照带来的缺陷,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抗辐照能力,使其使用寿命延长了30年。

除了年轻的学子,在北科大异常低调的过往中,也培养了一大批创业人才,他们有的已经助推项目完成资本市场一跃,有的完成数轮融资正在等待IPO。

比如库迪咖啡的创始人陆正耀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他创立全国性大型连锁汽车租赁企业神州租车,并于2014在香港上市。此后他先后创办了瑞幸咖啡和库迪咖啡。

去年8月,中航科电通过上市委会议现场审议。中航科电成立于2007年2月,前身为北京志亿成精工机械技术有限公司。中航科电以国防信息化建设为战略支撑、以国防建设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技术领先、可靠稳定的高性能产品。其客户主要为国防军工单位,包括中国信科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科集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而其实控人李光明曾任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教员组长。

不仅如此,成立于2016年的亿智电子,是以AI机器视觉算法和SoC芯片设计为核心的系统方案供应商,创始人陈峰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一直专注于图形图像与显示处理技术领域,曾是炬力集成和全志科技的创始工程师……

作为一所有着浓重工业基因的高校,北科大在过去多年中异常低调,而如今,伴随着新材料、半导体成为风口赛道,北科大也站到了舞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