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

说起明朝,很多现代人对明朝的印象很不好,原因无外乎是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残忍殉葬嫔妃、明世宗嘉靖皇帝及其孙子明神宗万历皇帝动辄三十年不上朝、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一手遮天祸国殃民等等诸如此类的弊政,诚然,这些都是明朝显著的缺点,但是有一点,终明一朝277年始终没有出现过外戚专权或后妃干政的情况,这是之前的汉、唐乃至后世的清朝都不曾做到的,而这一切都跟明初朱元璋定下的选秀制度以及对后宫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很大关系。

那么明朝的选秀制度是怎么来的?选秀是怎么选的?为什么明朝中后期民间要拼死抵制朝廷的选秀活动呢?

明朝选秀制度的由来

自宋代以后中国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出现“取士不论家世,婚姻不议阀阅”的开明观念,到了明朝,这种观念则更为强化,原因也很简单,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一再说自己是“淮右布衣”,自己都是农民出身,还在乎后妃是什么书香门第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剧《山河月明》中朱棣正妻徐氏形象

因此,除了开国之初的特殊情况下“富二代”们多迎娶功臣之女外(如朱标迎娶常遇春之女,朱棣迎娶徐达之女),后世皇帝选秀女多为平民百姓之家。对于朱元璋这么做的好处,明中期的著名文人于慎行在他的《谷山笔麈》中有清楚的解释:

“女子若生长富贵,不知民间苦乐,起而居天下之上,纵志奢华,无所吝惜,人主又从而悦之,奇技淫巧必从此作,天下敝矣。闾阎子女,平生所见,固少奢丽之观,一旦享至尊供奉,方且骇惧若不敢当,其于服饰器用,必有爱惜,不至暴殄。且在人主左右,得以民间所见朝夕陈说,使九重之上知闾阎情苦,胜于箴诵训谏当万万也。”

不得不佩服古人朴素的人生智慧,娶了富家女,不知道民间疾苦,将来肯定穷奢极欲,祸乱天下,而娶了平民之女,他们必定十分珍惜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会暴殄天物。而且还可以将底层百姓的民间疾苦告诉当今天子,皇帝亲自听闻后必定体恤民情,这好过皇帝读一万遍圣贤书。

除此之外,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避免外戚专权的情况出现。如果后妃出身门第高贵,那么将来一旦出现幼主,或者皇帝本身昏庸的话,很容易造成外戚的势力越来越大,必定会结党营私、祸乱朝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河月明》中太子妃常氏形象

而平民之家的后妃,家庭势力比较薄弱,在朝廷上也没有根基,不会威胁到皇权的安全。对此,清人赵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记》也有清晰的解释:

“若必出于勋旧, 则勋而兼戚,戚而兼勋,王氏祸汉,贾氏祸晋,可为前鉴。“

除了对出身进行限定之外,朱元璋还严格对后宫实施管教。对此,《明史·后妃传序》中说: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洪武元年,朱元璋命翰林儒臣编纂《女戒》,里面收录了历代贤妃的各种事迹,供后世子孙遵守。洪武三年,朱元璋又制定法令,皇后只能管宫中嫔妃之事,宫门以外的事情不得参与。后妃及宫女需要生活费的,必须由尚宫局奏请,发给内使监复审,通过后才能去相关衙门领取。后妃宫人不得以“私书出外”,违规和宫外通讯的一律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剧《山河月明》中的朱元璋形象

除了严明法纪,朱元璋还非常重视后宫的宫廷教育,宫中往往会选拔学识渊博的女官任教,教育宫女读《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女训》、《女孝经》、《女诫》、《内则》、《诗》、《大学》、《中庸》、《论语》等书,学习比较好的还能升女秀才、升女史、 升宫正司六局掌印等,相当于宫中的“女干部”。

明朝初年后宫清明还离不开马皇后的表率作用。开国之初,朱元璋就曾经派人寻找马皇后的亲戚,想要对他们加官进爵,但是马皇后坚决反对,朱元璋也只能不了了之。后来明成祖朱棣夺位后,徐皇后也同样对外戚严格限制,朱棣要封赏她的侄子徐景昌,徐皇后不同意,朱棣不听,还是封他为定国公,但是徐皇后说这并不是我的意愿,并不领情。

正是在明初朱元璋制定的严格家法的管教下和马皇后、徐皇后以身作则的良好表率下,明朝后期的后妃基本都比较安分守己,终明一代都没有出现后宫垂帘听政甚至临朝称制的情况。明朝有两位未成年皇帝,一位是9岁即位的明英宗朱祁镇,一位是10岁即位的明神宗朱翊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剧《山河月明》中的马皇后形象

朱祁镇即位前,宫中谣传将要立襄王为皇帝,皇太后张氏急忙将诸大臣召至乾清宫,立太子为皇帝,这才平息了宫中的谣言。有大臣鉴于皇帝年幼,请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拒绝道:

“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

朱翊钧即位后,李太后对他严加教导,但是自己从来不干涉朝政,朝廷大权都委托给内阁首辅张居正,朱翊钧成年亲政之后,李太后即退居慈宁宫,基本不问政事。

至于明宪宗时期的万贵妃、明光宗时期的李选侍,虽然皇帝对他们十分宠幸,李选侍甚至想要把持明熹宗朱常洛进而控制朝廷,但是刚露出苗头就被外廷的大臣打压下去了,根本翻不起浪花。以上种种都说明明初朱元璋制定的选秀及后宫制度十分成功,有效避免了外戚或后妃乱政的情况。

明朝秀女是怎么选的?

讲清楚了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秀女是怎么选的。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也就说后宫嫔妃都由朝廷从民间选取,不允许进献。但实际上这种很难杜绝,后世明宪宗邵贵妃、明世宗李贵妃等都是民间自行进献的。除了国内之外,周边大明的藩属国也要定期向大明皇帝进献本国美女,比如永乐时期,明成祖颇为喜欢的权贤妃就是高丽进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中的高丽妃子形象

但是进献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秀女都是皇帝派太监到民间筛选的。为了确保能够选到真的美女入宫,朝廷还在地方上安插卧底,当时叫“担水人”,当作朝廷的耳目,在民间偷偷的观察民间女子,并暗自记录下年轻貌美者。等到朝廷开始正式派太监下来选秀女时,官府就召集这些担水人,让他们做向导,搜刮民间美女。而如果采选的秀女质量不高,不能选到真正的绝色佳人,皇帝或者皇太后就会发怒,《廿二史札记》中有以下记载:

“成化中,命妇入朝,尚书施纯妻甚端丽,皇太后谛视久之,顾左右曰 :‘曩选妃时, 何不及此人?”

明朝后期采选秀女前,还要进行严格的“体检”及“面试”。清人纪晓岚在他所作的《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详细记录了天启元年明熹宗选修复的情景:

“其父母送之 , 以正月集京师 , 集者五千人 , 后 ( 懿安张皇后 ) 亦被选入都。天子分遣内监选女,每百人以齿序(即年龄)立, 内监循视之 , 曰:“某稍长 , 某稍短 , 某稍肥 , 某稍瘠”, 皆扶之去,凡遣归者千人。 明日 , 诸女分立如前 , 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腰、颈、肩、背 , 有一不合法者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 , 听其声之稍雄 , 稍窳 , 稍浊 ,稍吃浊者皆去之 ,去者复二千人。 明日 , 内监各执量器 , 量诸女之手足。量毕 , 复使周行数十步 , 以观其风度 , 去其腕稍短 , 距稍巨者 , 举止稍轻躁者 , 去者复千人。其留者仅千人 , 皆召入宫 , 备宫人之选。 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 , 探其乳 , 嗅其腋 , 扪其肌理 , 于是入选者仅三百人 , 皆得为宫人之 长矣。在宫一月 , 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判其人之刚柔 ,愚智 ,贤否 ,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 , 皆得为妃嫔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横店影视城举办的仿古“选秀女”活动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明代选秀女是多么的严格,真可谓是万里挑一了。要从全国各地挑选整整5000名秀女送到京师,然后由太监及老年宫女代表天子对这些秀女进行四轮“面试”:

第一轮,先看身材,太高、太矮、太胖、太瘦的都不行,这一轮要筛掉1000人,只剩4000人左右;

第二轮,再看五官、头发、皮肤、肩颈这些,有一项不合格的就要剔除;看完五官还要听声音,声音太粗、太细或口齿不清的也不要,这一轮又筛掉2000人,只剩2000人;

第三轮,要考察体态风度。首先由太监拿尺子量手脚长度,然后再让每个秀女都转圈走几十步,观察他们走路的姿态,凡是手腕比较短、双腿距离过大者以及举止浮躁者都不要,这一轮下来又筛选掉1000人,只剩1000人了。这1000人就有了入宫的资格,他们全部会被带进宫中做进一步筛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风华》中一心想选秀女的胡善祥形象

第四轮,要进行细致的体检,这一步的检查就有些“少儿不宜”了。年老的宫女将这些秀女一个个叫到密室之中,脱掉衣服,赤身露体,然后对其双乳、腋下乃至“肌理”进行探查,从中再择优选出300人。这300人需要在宫中再考察一个月,对其为人处世、性格言论等进行评判,最终才选出50名佼佼者成为皇帝的嫔妃。

50名嫔妃选出来了,那么谁能幸运的成为皇后呢?这还要进行最后一轮筛选,通常是由后宫之主皇太后亲自点选。皇太后会跟他们一一对话,然后试以琴棋书画,从这50人中最终挑选出三个最上乘的女子,选完后再次让老年宫女引入密室进行二次体检,确认都是处女之身后由皇太后进行点选,选一人作为皇后,明熹宗的张皇后就是这么层层选出来的。

从以上繁琐而又严格的选拔流程我们不难看出明朝皇家对于选秀女的讲究以及重视,而这一场声势浩大的选秀活动将改变无数女子乃至他们家庭的命运。

民间为何极力逃避选秀女?

稍微懂点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历来民间对于选秀女都是极力逃避的。那么为什么民间会如此害怕选秀女呢?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有幸”被选入宫中的女子能得到皇帝的恩宠,被封为嫔妃进而享受荣华富贵的仅是极少数,而要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则更是难于登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风华》中被点选为皇太子妃的胡善祥形象

他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不过是地位低下的婢女,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入深宫则身陷囹圄,从此失去了和父母兄弟团聚的欢乐,也失去了享受爱情的自由,到死他们也不能离开皇宫半步,甚至与坐牢无异。正如明宪宗妃子邵氏所言:

“女子入宫,无生人乐,饮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

正因为如此,民间才对选秀女才十分恐惧,谈之而色变,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沈一贯为此还专门作诗一首:

如何天阙觅好逑,翻成凌乱奔榛丘。 府吏登门如系仇,斧柱破壁怒不休。 父母长跪兄嫂哭,愿奉千金从吏赎。 纷纷宝马与香车,道旁洒泪成长河。

这首诗可以说十分形象的描述了民间选秀女的惨状。正是因为民间对于选秀女的恐惧情绪,明朝中晚期还曾经出现过多次因皇帝采秀女的谣传进而导致百姓纷纷抢着嫁女的闹剧。这其中闹得最凶的一次当属隆庆二年,当时江西、浙江等地盛传皇帝将要派人前来采选秀女,引起百姓极大的恐慌,家里有尚未出嫁女儿的百姓为了逃避选秀女,纷纷行动起来,马上饥不择食地安排女儿出嫁,掀起了一场婚嫁高潮。很多女子尽管年纪很小,但仍然被父母着急安排草草嫁了人,甚至连寡妇也因为害怕而草草再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风华》中汤唯饰演的孙若微形象

当时杭州城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说有一家富户找了一个工人在家里做锡器,到半夜突然听到外面疯传说要选秀女了,眼看家里的女儿尚未嫁人,男主人心里十分着急,但是大半夜的又不敢出门选女婿,仓促之间男主人想到了这个工人,心急如焚的他马上决定选这个工人作为女婿,于是一股脑的将还在睡梦中的工人叫起来。这个工人还没睡醒,双眼朦胧,等到起床揉揉双眼出门一看,才发现院子里面已经是灯火辉煌,这家女儿已经梳妆打扮完毕等着拜堂了。

民间之所以如此惧怕选秀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秀女们入宫之后的生活十分悲惨,他们不允许与宫外的家人通信,以免他们泄露宫中秘密;即使得了病,他们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医治,嫔妃以下的女子没有派太医看病的资格,生病了也只能口述病症,然后派人到宫外取药治病;年老的或者犯罪的宫女则会被送到浣衣局,在这里苟延等死。如果没有病死的,便会被送往净乐堂,老死之后在此火化,骨灰会被存储在宫塔的深井里,到死也不能与家人相见。

在明朝初年如果你“有幸”被皇帝宠幸成为嫔妃,那结局甚至比宫女还要悲惨,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重开了已废弃千年的殉葬制度,朱元璋死后,为他侍寝的40余名嫔妃尽数殉葬于孝陵,明成祖朱棣也有30多人殉葬,即使较为仁厚的明仁宗朱高炽也有7名嫔妃殉葬,而明宣宗朱瞻基则有10名嫔妃殉葬,好在宣宗之子明英宗朱祁镇后来废除了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这一善举也为“叫门天子”朱祁镇加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明孝陵

提到后宫宫女的悲惨命运就不能不提“修仙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时期发生的“壬寅宫变”。嘉靖皇帝痴迷于炼丹修仙,为了炼出长生不老仙丹,他听信方士的邪说,用少女初次来潮的经血配制所谓的“长生药”。为此嘉靖皇帝下诏采选数百名幼女入宫,靠虐待他们来获取自己炼丹的原料。

这些可怜的宫女们对残忍的嘉靖皇帝可以说恨之入骨,为了摆脱嘉靖皇帝的摧残,他们冒死联合起来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夜晚,杨金英、邢翠莲等 16 名少女联合起来,悄悄潜入嘉靖皇帝的寝宫,趁他熟睡之时,用绳子勒住嘉靖皇帝的脖子,试图将他勒死。

但是造化弄人,可能是过于紧张,也可能是事前演练不够,绳子打结没有打好,没办法收紧,嘉靖皇帝居然没被勒死,被闻讯赶来的方皇后等人救了下来。嘉靖皇帝震怒,下令将16名宫女全部凌迟处死,家属族诛。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这些可怜的宫女们可以说生活的十分压抑悲惨,绝不像现代电视剧中演的那么轻松自在,他们稍有不慎便会触犯宫规,进而受到严厉的惩罚,碰到嘉靖皇帝这样的变态皇帝,还要忍受非人的折磨,乃至于不得不冒着诛族的风险奋起反抗,可见他们对皇帝乃至整个后宫是多么的痛恨,毫不夸张的说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对于底层的宫女来说简直就是人间炼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王朝1566》中陈宝国饰演的嘉靖帝形象

正因为如此,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对此毫不留情的批判道: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可悲的女性终其一生都被困在小小的后宫之中,到死也只能化作一缕轻烟,随着岁月滚滚向前的车轮而灰飞烟灭,不会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就好像他们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上一样。

大家对于古代这种选秀女的制度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我是明史大观,专注明史研究的历史爱好者一枚。创作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学习明史,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