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并不无辜的朱由检——阉党与东林(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接前文,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六月,熊廷弼被东林党内阁起用,再次出任蓟辽经略。

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并称为明末辽东三名帅,他们的传记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三人的事迹一个比一个少,但是他们的传记却一个比一个字数多。

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孙承宗可是《明史》中三位(另两位为于谦和王守仁)单独立传的臣子之一啊,结果他的传记字数反而是辽东三名帅中最少的(袁崇焕传6924字,孙承宗传5685字)。

《明史·熊廷弼传》的字数居然达到了9133之多,这字数在臣子传记中可能是最多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成熊廷弼传庞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熊廷弼传里带了王化贞的传,另外《明史》记录了两人的大量互动,这一共用了4043字之多!

从这记录量可见两人的互动是多么精彩啊。

这两位爷的互动,码字的前文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赘言了,直奔东林党和阉党的主题。

辽东巡抚王化贞是天启元年十月再次出任首辅的叶向高的学生,他还得到了时任兵部尚书当时的东林党大佬张鹤鸣的鼎力支持,所以王化贞毫无疑问的是东林党成员。

由于背景强硬,因此辽东巡抚王化贞控制了辽地的六万驻军,而经略熊廷弼手中只有从京营遴选的兵卒五千人。这已状况导致熊廷弼十分不满,因此与王化贞处处针锋相对事事相左,两人闹得是不可开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廷弼想要用的人,王化贞全部都反对,而由于王化贞朝中有人,所以熊廷弼屡屡碰壁。

王化贞虽然对沈阳、辽阳陷落后安定重镇广宁的军心、民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不加紧练兵制械修筑城防,一味指望蒙古会出兵帮他荡平后金。

所以时间一长,朝中官员们都意识到王化贞会坏事。可是由于叶向高和张鹤鸣的鼎力支持,因此王化贞牢牢掌握了辽地的兵权。

一直无法挽回劣势,反而被张鹤鸣掐脖子掐得越来越紧的熊廷弼急眼了,于是他索性将自己和王化贞的矛盾公开。

这逼迫天启帝朱由校不得不出面,下诏让张鹤鸣主持朝议,群臣讨论熊王两人的去留问题。虽然朝臣明白熊廷弼的主张是靠谱的,王化贞继续下去会坏事,但是他们不敢得罪叶向高和张鹤鸣,因此基本都采取了和稀泥的态度,建议熊王两人继续保持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群臣的建议,张鹤鸣却不干,他强行定议:王化贞主管辽事,熊廷弼另作他用。

但是张鹤鸣奏折递上去后,却被朱由校直接否决了,熊廷弼本来可以逃过一劫的机会就这么失去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出熊廷弼所料(西部不可恃),最终结果是蒙古的援军一直没影,而后金大军却来了。明军不是后金军的对手,因此熊廷弼、王化贞只得带领辽地军民狼狈逃入山海关内,整个辽地数百里江山被这两位悉数遗弃。

这丢了几百里国土,那可是大罪了。

于是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王化贞便被下狱,而熊庭弼听勘。四月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上奏了审核结果,王化贞和熊廷弼一并处以死刑,于是熊廷弼也被下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向高、张鹤鸣全力扶植王化贞的目的,就和当年萨尔浒之役时,内阁首辅浙党党首方从哲坚持起用杨镐为辽东经略,进剿后金的原因一样,不愿意大功落在旁人手中。

因此萨尔浒之战责在浙党,而广宁之战责在东林。

不过东林党并没有因为广宁之战受到太多的冲击,他们壮士断腕逼兵部尚书张鹤鸣辞职及时止损(袁崇焕对此贡献应该最大),又用自己人孙承宗占住了兵部尚书之位,成功地渡过这一次危机。

从史料记录看,坚持追究熊廷弼罪责的一个重要人物,正是接替张鹤鸣出任兵部尚书的孙承宗。所以熊廷弼下狱,无疑是东林党人一手主导的,但是杀熊廷弼的却不是东林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明史》的记录,熊廷弼由于人缘太差,所以没什么人为他求情,因此刑期一到就要被处斩了,而王化贞因为人缘好行刑就被推迟了。

为了让熊廷弼活命,于是他的家人找上了东林党人汪文言(《东林点将录》列为地贼星),表示愿意出四万两白银(注)延缓死刑的执行时间。汪文言也是不辱使命,在找了内廷的关系后让熊廷弼的刑期得以延后。

注:《明朝那些事儿》这里解读为熊廷弼以四万两黄金换取出狱,码字的核对了一下当时的用词习惯,《明史· 熊廷弼传》这里的四万金当为四万两白银,而且原文不是求出狱而是延缓执行死刑。

可是熊家却出了幺蛾子,他们拿不出四万两银子来,这令魏忠贤魏公公非常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知道东林跟魏公公不对付,所以汪文言在内廷找的太监肯定不是魏公公,而是另有其人。

那魏公公生的什么气呢?

根据《明史》的记载推测,由于熊家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导致这事闹出了动静,于是让魏公公知道了。

你熊廷弼居然不找我九千岁,而是找东林党帮你延缓死刑,这不就是没把我九千岁放在眼里吗?

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心态,所以魏忠贤对熊廷弼起了杀机。

可是延期行刑的公文已经下了,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可不好杀啊。

对此,当时阉党的大红人冯铨表示这很好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内阁成员冯铨负责给朱由检讲经筵,在一次讲经筵时,冯铨趁机向朱由检出示了一本市面上流传的书籍《辽东传》。这本书里对朱由检有一些十分犀利的批评,朱由检看了以后当场大怒,于是冯铨趁机拱火说这书是熊廷弼写的。

熊廷弼的命运就此决定了。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熊廷弼被斩于西市,他的首级还被传首九边以威慑边将。

因此熊廷弼虽是东林党执政时下狱,却是阉党执政时被杀,这是很清楚的事实。

有些人宣称东林党的汪文言谋害了熊廷弼导致他被杀,可汪文言只是个中书舍人啊。

中书舍人这个职位负责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它的人员来源分为两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种为正规科举出身,这类人员在中书舍人的职位上就是历练一下,一旦六部等中央机构出缺了便会补缺;

另一类人员则是科举走不通的富家子弟,他们捐纳获得此官衔,但是他们没有升迁转职的机会,只能一直干这个差事到告老为止。之所以富家子弟愿意捐这个官,是因为这个官可以加九卿衔,虽然地位并不会有什么变化,不过听起来确实十分唬人。

因此某某如果说他的先祖在明清时位列九卿,但是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他未必是在撒谎,而是他那个祖先是中书舍人之流加了九卿衔。

这个职位虽是从七品衔,但是毫无权力可言,说穿了就是吏,根本算不得官。而汪文言狱吏出身,所以他当个中书舍人也就到头了。

何况汪文言应该是死在了熊廷弼的前面,所以这害人的怎么倒先死了?

而且大家注意到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廷弼可是被杀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熊廷弼的死刑已经缓期执行了几年了,这可与《明史》宣称的魏忠贤想要立即处死熊廷弼的记录是相冲突的。而且好巧不巧的是,杨涟等东林党人也是和熊廷弼一样在这个八月遇害的!

所以熊廷弼被杀明显是东林党倒台导致的,东林党的倒台让他失去了庇护!

那么为什么东林党倒台,熊廷弼末日就临头了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也许当我们讨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杀了熊廷弼时,其实就已经掉入了《明史》编修们设置的彀中,这会令我们看不见熊廷弼之死的真相。

下一篇码字的就为大家理一下,熊廷弼之死的真相吧。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