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沈雨菲
本报讯 不下古村,怎知春色如许。不听戏腔,怎知江南之美。近年来,戏曲热度居高不下,在海盐,被誉为“百戏声腔之源”的海盐腔,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辗转婉约的唱腔,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海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再次响起。近日,一场名为“澉浦腔调·一出好戏”的戏曲交流活动在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的六里村朱家门举行。来自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的戏曲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戏曲盛宴。
海盐,这片孕育了“百戏声腔之源”海盐腔的土地,再次成为了戏曲艺术的交流中心。活动现场,结合海盐非遗元素和民间艺术编排的戏曲舞台剧——海盐腔《蚌精记》成为了焦点。市级非遗“蚌精灯舞”代表性传承人许晓萍巧妙地将海盐腔与传统灯舞结合,饰演“蚌精”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一边演唱着悠扬的海盐腔曲调,一边用舞动蚌壳扇表演,将故事中的情感与戏曲的韵律完美融合。
表演结束后,非遗传承人许晓萍、徐频通过互动的形式,带领现场的孩子们穿上“量身定制”的道具蚌壳,学习灯舞中的独特舞步。跟随许晓萍学习舞步的胡茗熙十分认真,她告诉记者,她今年12岁,接触戏曲有1年多时间。“感觉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我平时学习的是越剧,今天能在交流活动上欣赏到不同种类的戏曲、唱腔,还有互动小课堂,我觉得很有收获。”胡茗熙说。
除了海盐代表性戏种海盐腔,昆曲木偶戏、苏州评弹、皮影戏等好戏也轮番上演。吴江七都昆曲木偶以昆曲为媒介,以人偶为形式,演绎出“双手提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腔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的文化魅力。“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海盐、认识海盐腔,我感觉戏曲之间有很多共通的内容。希望以后也能不断交流、学习,通过观摩,激发新的创作灵感思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孙菁说。
海盐腔作为中国戏曲声腔演化史上的重要南戏声腔,上承“传奇旧腔”,下启“昆山水磨腔”,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十分重要。“通过本次戏曲交流活动,各剧团非遗传承人得以博采众长、融合创新,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许晓萍表示。
近年来,海盐在戏曲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记者了解到,四十多年来,海盐挖掘整理海盐腔遗音曲牌500余个,为海盐腔的保护、传承作出了贡献。同时,通过传承人生动的现场演绎,让更多人能够亲身感受到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此次“澉浦腔调·一出好戏”戏曲交流活动的举办,不仅为海盐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江浙沪的戏曲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此次活动,各地的戏曲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得以相互学习、交流心得,共同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动戏曲进村(社区)、进校园,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持续开展交流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党委委员肖也佳表示。
(来源:海盐县人民政府网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