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想象力的一些废话

文/双雪涛

我是读着香港作家的作品长大的,这位作家就是金庸先生。前一阵在人大的图书馆重读了几章《鹿鼎记》,还是非常惊叹:

一是这位作家的学识;二是想象力;三是自己竟然还没有长大。或者说借用《鹿鼎记》里的一句话是,金庸先生的作品是通杀的。

就我自己来说,也许我长大之后,又喜欢过不少作家,像福克纳,可能风格跟金庸先生大相径庭,但是回头再看他的武侠,还是很喜欢,而且看出了很多小时候没看出来的东西。

他对人了解得很透彻,又通过学识和想象力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所谓活久见,有些人物小时候看的时候觉得好玩,是想象力的结晶,现在知道是写实的,高度的艺术写实。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也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我想我们这一代大陆的青年人都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

而在我儿时的印象里,那时的香港电影和现在的电影有些区别,那时的香港电影也许制作没有现在这么精良。我们都是知道有些电影的拍摄周期非常短,香港是一个非常赶时间的地方。

但是现在回头看,那里面有非常俗世的东西,也就是百姓的东西,小人物的东西,也有非常浪漫的东西,飞扬的东西,英雄主义的东西。这些东西现在很多失去了。

不会再有金庸了,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都不会再有金庸了。主要是学问不够,天才不够,也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去在类型化的东西里观察人性,表达自我。

也不会再有吴宇森了,那种简陋的浪漫,令人泪涌的豪情不会再有了,资本不允许你这么做。周润发不会再拿双枪,只能拿棒棒糖了。再这么下去也许黑社会也要弄一个APP或者公众号。

我们越来越严谨,分工精细,弄出的东西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是想象力出了很大的问题。

我自己写东西,刚刚写了几年,没写出什么正经的玩意,但是就这几年的实践,觉得想象力是一个核心问题。

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把《圣经》看成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如果这东西没有想象力,也无法使人传道,使人授业解惑。这里头如果没有动人的东西,你拿刀架到人脖子上,人家也不会信。

要说素材,我们现在拥有前所未有的素材,如果留心新闻,就会发现现实是越来越奇妙了。

比如我前两天看了一个新闻,说一个县城的女人有三个老公,其中两个还和她生活在一间屋子里,她就排了一个表,怎么能使这两人和她正常生活还永远不会碰面。

要我看,此人是大才,直逼阿庆嫂。

但是你看我们的文学作品,又非常乏力。不恰当地说,很多作品没什么意思,是很乏味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有些乏味的东西很深刻,我是不怎么相信的。小说从诞生伊始就不应该是乏味的东西。或者说,严肃文学其实是类型文学的儿子,现在骑到类型文学的头上去了。

我有个狭隘的想法,你给我一个小说,包含了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的东西,但是很难看,礼貌地说也许这东西对小说这个学科,或者文学批评这个学科有贡献,但对小说的本身贡献极为有限,甚至是有害的。

如果一个人写小说是为了给别人上一课或者证明自己的深邃,或者把自己送进高校的课堂上谋求不朽,作为读者我是不愿意的,因为从小我被上的课太多了。现在看个春节联欢晚会都要被上课,我不想阅读小说时也被按在一个听讲的位置。

我还想看见一点超越的东西,也就是小说家核心的东西,区别于其他写作者的东西,也就是趣味和想象力。

但是趣味不是恶趣味,我觉得简奥斯汀和王小波很有趣味,有些人把泰戈尔的诗译成“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是恶趣味。

想象力也不是胡编乱造。金庸先生,刘慈欣,甚至是乔治·奥威尔是有想象力的。

有些人把所有人都想象得很坏,或者都想象得很好。所有坏人都会转变,都会良心发现变成好人;有些人使作品中的人物穿越在各个时空,但是人的品行还是才子佳人那套,就算穿越到火星去,也还是俗凡的作品。

所以张爱玲说的很有道理,你想要飞扬,就得先有沉稳的东西。

想象力的来源是谦卑的观察、虚心的体会,甚至是从身边的人,亲人、朋友、一面之缘的人,从没谋面的陌生人身上学习,发现新的人的存在方式和细节,发现人性在各个境遇里的惊人的表现。

另外就是阅读

我本人作为一个写小说的初学者,一直觉得还是应该多读纸质书,铅字是坚定的精神世界;应该去从先贤的精神世界里找营养,因为无论现实多么奇妙,如果想要去表达,总要把现实世界转化成精神世界。

无论是作为知识分子类型的小说家,还是艺术家类型的小说家;无论是天真的小说家,还是感伤的小说家,都需要这么干:去看看伟大的作家怎么铸造自己的精神华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我的一点偏见。

现在的年轻人脾气都很大,也都很自信,因为确实比起我们的小时候,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多多了。但是知道的多,并不一定就不会陷入二元论的简单思路里去。你知道了引力波,并不代表知道自己的母亲在想什么。

尊重现实的复杂性,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独一无二性。换句话说,小心求证,大胆想象,是一个小说家,或者说一个立志成为小说家的人应该干的事儿。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2016年4月19日,双雪涛香港科技大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