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读书这件事,格外上心,为什么呢?可能最初始的想法是希望孩子以后在社会上不被别人欺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读书不仅能够让人拥有智慧,还能做很多没读过书的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就不得不让人们开始重视读书这个过程。

其实,在古代,读书是一件是很奢侈的事情,因为条件一般的家庭读不起书,如若不然,就不会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故事了。而在现代,环境比古代好,条件比过去强,按理说,人们对读书应该更加珍惜和努力,然而现代的书籍已经不是“汗牛充栋”可以形容,“恒河沙数”都是谦虚,书都多得读不完,但是人们对读书这件事情,却已经毫无波澜了。

但尽管如此,对于现代人来说,读书这件事依然十分内卷,究其根本,还是读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假如不读书,可能很多高科技的玩意,你连说明书都看不懂,所以,社会的进步、阶层的提升、文化的积淀、知识的洗礼,就不得不让人们读了小学读大学、读了硕士读博士,因为哪怕你只慢了一小步,但多年之后你会与别人相差一大步,无法接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差距,所以,不得不卷。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说的俗一点,就是为了增长见闻、丰富内涵、升官发财。但读书的终极奥义,绝不是这么肤浅。宋代的神童汪洙曾写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且孔子也将读书的终极目标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如果你是真的在读书,那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且古人读书,心中藏有很大抱负,犹如《三国演义》所说,“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即便守身一隅,也要胸怀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读书人的格局,宋代的理学创始人之一、关学创始人张载,曾说了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谓读书人的终极格局,拥有仁者之心、圣人之心、悲悯之心、恻隐之心,可“为天地立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可“为生民立命”;尊师重道、文化自信,必“为往圣继绝学”;永续和平、持续繁荣,应“为万世开太平”。刘邦当时看到秦始皇的车队时说,“大丈夫当如此”,而实现“横渠四句”,读书人当如此!

虽然“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爱读书,因为身边总有一些没读书的人也混得好,于是乎一声叹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尽管自乐府诗中传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良言,颜真卿发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慨,但依然有人觉得“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抑或是“莫读书,莫读书!惠施五车今何如?”即便到了现代,依然有读书人不如没读书的人混得好,那么,就不读书了吗?显然不是,读书的根本不是为了让自己混得好,而是让自己充实,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不受欺骗,能够有家国情怀!

自古以来,诸多名人志士都写下了“劝学”的名句,不过其中以宋代的一位皇帝说的最带劲儿。在北宋时期,宋真宗曾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四句诗歌可谓是让人热血沸腾,十分励志。不得不说,宋真宗赵恒对人性可是拿捏的十分到位,他的这四句劝学,可以说是历代最成功的《劝学》,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

当然,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更是为了家国情怀,孔夫子为文人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就是一种家国情怀,不能修身齐家,不能精忠报国,读书虽然不至于全无意义,但也终究只是小道,唯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是大义。金庸武侠给世人留下的一句名言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读书也是一样,“学之大者,为国为民”!

【版权声明:图文皆系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