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朋友,你到过“中国草都”吗?

在辽阔壮美的内蒙古高原之上,镶嵌着一颗熠熠生辉的绿色明珠。这里绿涛漫卷、山川壮丽,广袤的科尔沁草原蓊蓊郁郁;这里春潮涌动、朝气勃发,高标准农田一碧千顷,牛羊产业蹄疾步稳;这里年产优质牧草65万吨,商品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近1/6,这里就是美丽的“中国草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近年来,阿鲁科尔沁旗肩负时代使命,以粮食安全为基本点、产业发展为关键点、民生保障为关注要点,在辽阔“草都”布局一盘“大棋”,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策马驰骋,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胸怀“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从古至今,人民吃饭的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2023年,阿鲁科尔沁旗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03.49万亩,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0亿斤以上,大小牲畜存栏209万头(只),鲜奶年产量31万吨,为充实国家的“米袋子”“肉盘子”“奶罐子”作出了积极贡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阿鲁科尔沁旗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带。这里曾沙尘肆虐,对农耕生产、粮食收成造成不利影响。

如今,这里已是沙海变绿洲。暮春之际,阿鲁科尔沁旗满金芒哈复地一派热闹繁忙之景,拖拉机、铲车等大型机械轰鸣,忙着开设沟槽、运送沙柳枝和稻草,当地干部群众正争分夺秒地将沙柳枝条栽入沙地,植成沙障。这只是阿鲁科尔沁旗长期以来治理风沙的一个缩影。2000年以来,该旗依托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因地制宜选择生态修复治理方式,已累计完成各类生态项目建设任务560余万亩,目前全旗森林覆盖率、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1.84%、68.8%,为护航农耕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化现代农业(内蒙古)有限公司阿旗MAP现代农牧业科技服务中心内的优质牧草节水灌溉系统。

守护耕地这个“命根子”,既要在稳面积上下功夫,也要在增单产上“做文章”。春分刚过,阿鲁科尔沁旗广阔的田野上随处可见农业机械穿梭来往的繁忙场景。走近一看,农机正在进行深旋耕、起高垄、播种、覆土、铺滴灌等作业,农户则跟在机器后面铺土。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是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据了解,今年巴彦花镇将实施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截至目前,阿鲁科尔沁旗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7.07万亩。2024年,该旗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4.91万亩,涉及13个苏木(乡镇),57个嘎查(村)。

做粮食增产文章,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为探究当地藏粮于技之“技”,记者来到中化现代农业(内蒙古)有限公司阿旗MAP现代农牧业科技服务中心,这是一处集饲草和粮食种子服务、全程作物营养、土壤改良、智慧农业、农产订单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我们左右不了粮食的价格,但可以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服务中心负责人毕远波介绍,该服务中心通过对不同地块土壤、气候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验室测定,进而根据各地块相关因素的不同数据科学筛选种子,定制生产肥料,因地制宜提供田间管理技术指导以及订单收购、产业链金融服务等服务,有效提高了当地的粮食和饲草产量。2023年,该中心累计服务面积超75万亩,实现亩均增产10%以上。

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同时,阿鲁科尔沁旗也格外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该旗立足农产品源头,严格监督管控。截至目前,全旗共有“两品一标”原粮标准化生产基地156万亩,绿色农产品认证36个、全旗绿色食品认证达4.5万吨。该旗在织密长效化监管网,抓好动员宣传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工作。2023年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5期,发放种植记录手册600册、宣传资料500份。进一步完善了产品追溯机制,让问题产品无处遁形。2023年组织全旗各苏木(乡镇)举办4次农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培训班,共计培训273人次,通过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要求生产主体进行自我承诺,实现问题农畜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追。在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方面,全旗进一步完善了14个苏木(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嘎查(村)网络化管理体系,目前设有旗级监管人员6人,苏木(乡镇)监管巡查人员33人,嘎查(村)协管员和主体信息录入员253人。2023年阿鲁科尔沁旗农牧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取得“双认证”资格。

春日驰骋“草都”,从满金芒哈复地到巴天线沿路;从品种研发项目到现代农牧业示范区,看到的是处处只争朝夕的奋斗场景,处处彰显着沙海中崛起的阿鲁科尔沁旗坚定守护粮食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夯实兴村之基,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大草原的苍茫辽阔,也是当下阿鲁科尔沁旗畜牧业朝气蓬勃的生动写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阿鲁科尔沁旗作为“中国草都”,具备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该旗顺势将现代农牧业确立为全旗的优势主导产业,全力推动牛羊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夏营地浑都沦片区放牧的牛群。

牛羊养殖业作为当地传统产业,对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其自身也存在对饲草需求量大、粪污污染环境等问题。所以,要做好现代牛羊养殖产业,就必须处理好几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要持续健康发展牛羊养殖产业,必须处理好草畜之间的平衡关系。“阿鲁科尔沁旗非常重视草畜平衡,专门邀请专业人员对全旗草原承载力进行了科学测算,坚持‘以草定畜’‘增大畜减小畜’的原则,对全旗现代农牧业进行科学布局,草牧场划分到户后,各户必须依据有关规定核定草场载畜量,增草方可增畜,防止超载过牧。”阿鲁科尔沁旗长期从事草原游牧系统研究的干部王志伟说,为科学节约饲草、饲料,阿鲁科尔沁旗还着力在精准饲喂方面下功夫。

在绍根镇浩力宝嘎查的双金龙生态家庭牧场,养殖户双金龙介绍:“牛有没有揣犊,牛犊有没有育成,它们对营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为提升饲喂的精细化程度,双金龙把饲养牛群分为揣犊母牛群、犊牛群、产犊母牛群、育成牛群等 4 个饲养群,根据牛的成长、揣犊等情况,分区、分量、分次饲喂。

“现在讲现代化,生活要现代化,喂牛也要现代化,过去养得太粗放了,浪费草料不说,还会影响牛的发育。”双金龙这几年转变思路,变以往无计划、粗放式的养殖方式为以草定畜,每年种植优质牧草240亩、青贮玉米35亩、饲用玉米40亩,依据现有饲草产量,将基础母牛数量严格保持在50头左右,实现了种养结合、有序发展。

要做好现代牛羊养殖产业,必须平衡处理“单打独斗”和“抱团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阿鲁科尔沁旗,传统牲畜养殖以各家散养模式为主。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养殖模式暴露出无序竞争、价格混乱等问题。

“要规范市场,增强市场话语权,首先养殖户必须团结,这就需要有组织管理,有章程约束。”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副乡长董振来介绍,近年来,该乡有效整合各类资金5000万元,建设棚圈10.2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养牛积极性。该乡引导当地养殖户成立了新民肉牛产业协会,对全乡养殖户进行高效协调、科学引领、规范管理,引导各户诚信经营。协会统一组织防疫、质检等,确保所售肉牛质量过关、售价合理。

新民乡光明村恩赫牧场的负责人鲍恩和介绍,他家牧场现有100多头牛,其养殖水平曾在市、旗组织的比赛中屡获嘉奖。他说:“主要是协会带领得好,不只帮我们解决了资金、用地的困难,还让我们的养殖更规范、更科学了。”

要做好现代牛羊养殖产业,必须处理好牲畜粪污与环境卫生之间的平衡关系。经过持续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旗推进项目,目前全旗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89.5%。

在内蒙古沃金农业有限公司的阿鲁科尔沁旗养殖基地,存栏肉牛达1900多头,每年产生2万多吨粪便,但记者却并未在这里闻到粪污的刺鼻气味。原来,该公司已将粪污“变废为宝”加工成有机肥,并将有机肥全部投放到饲料地,做到了循环利用。

近年来,阿鲁科尔沁旗坚持生产与环保并举,在全旗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一方面支持规模以上养殖场进行技术改造,通过生产有机肥等方式不断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一方面加大宣传,引导农牧民分区养殖,进行粪污还田、还草,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做好现代牛羊养殖产业,必须处理好养、产、销之间的平衡。阿鲁科尔沁旗对牛羊肉产业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为提升产品附加值,该旗在做好一产的同时,紧盯市场多元需求,格外注重提升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品牌价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如今,阿鲁科尔沁旗工业园区的许多企业都是牛羊养殖产业链条的延伸。在赤峰市那牧尔民族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各种风味的牛肉干、奶制品琳琅满目。据了解,该公司共有80多个品类产品与牛羊肉、奶产品相关,每年可生产销售牛肉干100吨,大幅提升了牛肉附加值,还带动70多名工人实现了就近就业。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从坚持草畜平衡,到成立养牛协会“抱团发展”,再到完善产业循环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阿鲁科尔沁旗牛羊肉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无一不显示出当地在布局产业时的眼光之远、用情之深、用力之巧。

立足民生之本,织密幸福保障网

俯瞰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八家村十家段组新村,一座座黄墙红瓦的新民居整齐排列,与点缀其中的广场、游园一同组成了一处生态宜居的住宅区。住宅区周围,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孵化基地巧妙布局,这正是八家村十家段组“一区三基地”的实景,也是承载着搬迁群众诗和远方的幸福新天地。

然而,就在2017年之前,十家段组群众的生活环境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在新村会议室的墙上,一张张老照片清晰地记录着他们搬迁之前的生活状况——土房破败,小路坑洼,最困难的还是缺水。曾经,村里只有一口辘轳井,每天天不亮村民就要排队打水,去晚了提上来的就是泥汤子。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为应对吃水难,村党支部多次向邻近村求助,村民需要到几里地外的村庄挑水、拉水。

“易地搬迁,搬的不只是房子,还有群众的‘根’。”天山口镇党委书记张永生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八家村十家段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搬房容易扎根难。为让搬迁群众在新村稳稳扎根,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坚持住宅和产业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在十家段组新村配套建设50栋暖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草莓采摘等产业;建设6000多平方米的养殖棚圈,在实现人畜分离的同时进一步壮大了当地的养驴产业;建设占地83亩的天山口镇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孵化基地,引进一批涉及杂粮深加工、光伏组件等领域的企业,带动全镇农业实现了“接二连三”。

“现在我们住在村里也有着住城里的感觉。”十家段组的搬迁群众刘启说。之前在旧村时,村里、院里都坑坑洼洼的,每遇雨雪天气连家门都出不去,上厕所都成问题;现在的新家房子宽敞亮堂,上下水一应俱全。现在,刘启在附近的企业打工,实现了稳定增收。

十家段组新村的“三基地”,也为当地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提供了平台。坐落在天山口镇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孵化基地的阿鲁科尔沁旗利隆米业有限公司集杂粮生产、线上线下销售于一体,年可生产销售小米6万吨、绿豆3万吨。该企业负责人刘雅贺是天山口镇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她说:“是产业孵化基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和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基地,我们公司做不到这么大。”

“搬迁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项目,如草坪婚礼、农牧研学等,争取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十家段,走进天山口,让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更多群众的脸上。”张永生说。

如今,幸福的笑容不只绽放在了阿鲁科尔沁旗搬迁群众的脸上,也绽放在了更多农村老人的心坎上。

下午3点,新民乡扫帚包村“爱心食堂”准时开饭,20多名老人围着两张餐桌津津有味地吃着热腾腾的饭菜。

“每顿都有荤有素,很香,还不要钱。”扫帚包村79岁的村民王景芳介绍,村里的“爱心食堂”是从去年9月开办的,对全村开放,75岁以上老人每餐都免费,其他村民来吃饭只需付成本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扫帚包村的“爱心食堂”。刘红涛/摄

开办“爱心食堂”是许多地方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的常见模式。要运用好这一模式,最紧要的就是找到运营资金的稳定来源,确保“爱心食堂”能够长期稳定运营下去。

“这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个问题。”扫帚包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该村村集体经济每年都有150多万元收入,为村里做好各项公益事业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普通农村,每年百余万的村集体经济从何而来?这要从新民乡试点推进“三资清理”工作说起。2021年起,新民乡以试点先行的方式进行“三资清理”,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共清理出合同到期、超出合同面积土地资源共计约3.3万亩,清缴承包费674.1万,为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加10万多元收入。同时,该乡创新资源资产大数据管理平台,成立国有“三农”公司,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不透明、集中规模流转难、集体土地发包价格偏低等问题,推动土地集中集聚集约经营,确保乡内国有资产无一闲置,并将其经营收益全部分配到村。截至目前,该乡共形成国有固定资产5500余万元,年经营收益达到200万元。2023年,该乡选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150万元以上的扫帚包村和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的新民村,探索以“公益照看、互助康养”的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力托起了最美“夕阳红”。

目前,阿鲁科尔沁旗已建成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中心7所,农村牧区养老服务站44所,互助幸福院37所,让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给每个人带来的红利。

“现在的生活是真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归根结底是共产党好,我们一定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永远跟党走,辈辈跟党走!”王景芳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08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