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夜深人静之际,有那么一抹温暖的阅读灯光,也是整个城市奋进的灯光。"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在和平公园开馆。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助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虹口区创新实践"文化+""生态+"的多元融合发展。继去年推出国内第一家期刊主题书店"和平公园·刊茶社"后,持续加大文化供给,通过进一步践行"人民城市""公园城市"理念,推出文化和绿化相融合、阅读和行走皆相宜、生态和生活均可享的市民公共空间和平书院,让全社会在这片儿童的乐园、书香的花园、文化的家园中,畅享生态、爱上阅读,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通过对和平公园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和平书院成为上海首个"城市公园阅读集群",总体规划面积近1万平方米。和平书院由四栋主题馆、和平艺术馆和中心阅读绿地组成。主题馆除了和平书院·刊茶社,还包括今日开放的和平书院·综合馆、和平书院·少儿馆,以及将在年内开放的上海碳秘馆。

从读者需求出发,创新分类模式

"这里既是馆,又是书院,兼具提供知识信息和教育的功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学者鲍鹏山从载体名称出发,期冀和平书院能成为产生思想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助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和平书院单辟一个馆作为少儿馆,以自然科学为馆藏主题,打造少年儿童和亲子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儿童友好图书馆。馆内上、下两层共有3.5万余册藏书。现场,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作为首批捐赠单位,为和平书院捐献了百种千册青少年自然科普读物。

"世界真奇妙""好吃又好看"……走进少儿馆低幼区 ,书架的分类名称引人注目。虹口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儿童绘本主题多元,很难按照传统的中图法进行分类,且有些家长来借阅时也没有明确目的。所以,此次在少儿馆一楼绘本区,根据以往借阅量,挑出一批广受欢迎的绘本放在此处,并安装了智能书架,方便读者定位心仪的绘本。这里的书架低矮,在可席地而坐,以儿童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耳朵听,用儿童的眼睛看,把图书分成12个主题排列,包含童书、烹饪书、艺术书、外版书等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题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自发形成对知识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以艺术人文为馆藏特色的综合馆,书籍分类同样有创新。一楼入口处,设置了"虹口文化三地"主题书架,将记述辖区内发生的文化大事的书籍归于一处,三角钢琴自动演奏着《渔光曲》等左联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方便人们了解虹口历史的同时,沉浸式感受这里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的魅力。二楼"C位"的书架,名为"豆瓣年度图书",收录的都是过去一年豆瓣书单上的推荐书目,更贴合周边社区年轻文化人才云集的特点。未来,和平书院还将每月推出"和平书单",并举行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以书为媒聚合更多爱书人、读书人。

24小时开放,打造生活、自然、艺术相融阅读环境

徜徉在和平书院中,首批"市民阅读分享者"、阿根廷留学生吴飞得已经开始畅想:先喝杯咖啡,再读本好书,倦了再去公园走走……他说,这片由图书馆、展览、绿地串联起的宝贵资源形成了多元空间,"要在这里不断学习和探索,为未来铺垫更加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书院"中,绿植装饰与户外环境相呼应,甚至咖啡桌上的装饰品都是对公园树叶的科普;综合馆、少儿馆均设有户外阅读区,还有通往公园景观的连廊,将公共阅读的边界从图书馆直接延伸进城市公园。而与综合馆、少儿馆都相连通的和平艺术馆今天开馆,也让市民群众可以从公共图书直接走进艺术馆,成为"社会大美育"的背景下的新实践。

公园落叶在波浪形的装置上形成生命的律动,以樱花盛开场景为创作元素完成大幅画作……和平艺术馆首展以"打开自然时刻"为主题,汲取和平公园中的绿化,结合和平公园自然生态特质,用艺术的方式让观众从真实的自然,走入被自然启发的世界。"和平艺术馆"位于地下一层,将自然美学、人文美学、当代艺术相融合,让市民走进图书馆就能阅读自然、阅读人文、阅读艺术。和平艺术馆是以孵化、扶持当代青年艺术家群体为使命,由市民共建、共享的公共艺术空间;中心阅读绿地,是以公园绿地为场景,集户外阅读、公共展览、文艺演出、市集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开放活动空间。首展展期2个月,并将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分享与体验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虹口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地处全天候开放没有围墙的和平公园,和平书院结合周边人群的实际需求,探索打造24小时开放的阅读新空间,加码"公园20分钟效应","在公园当中点起一盏阅读灯"。在这里,咖啡伴着书香,书桌上还带有手机充电区,并在两个馆内都设有餐饮区,更好满足市民群众休闲阅读、深度自习、陪伴阅读等多元需求。

作者:

文:单颖文 图:叶辰亮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苏展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