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承欢最近和妈妈刘婉玉迎来大和解,两个人第二次大吵一架后,麦承欢终于鼓起勇气和妈妈坦诚交流。

第一次两个人彻底闹僵,还是麦承欢在前男友辛家亮的订婚宴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刘婉玉扇了承欢一巴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巴掌其实也是麦承欢终于开始脱离母亲的掌控,寻求独立的表现。

虽然麦承欢后来搬回老洋房和家人同住,但母女两人并没有坐下来好好沟通,只是维护着表面的一家团圆。

这次刘女士再次不听劝,提着饭盒到兴安里给麦承欢送饭,看似是关心,其实背后是对女儿的过度关心,和精力的无处安放。

两个人第二次吵架也是矛盾积累到顶点,所带来必然的爆发。

刘婉玉身上可以看到大多数中国妈妈的缩影。

女儿麦承欢已经29岁,妈妈还是经常提醒她要穿上袜子小心着凉。而且进门也不敲门,还偷看女儿电脑。

刘婉玉没有一点边界感,即便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在她眼里却还是需要关心呵护的小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身上确实有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

她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每天早上爸爸都要让刘婉玉去买一碗热豆浆给哥哥,里面再打上一颗生鸡蛋,走到家鸡蛋正好半熟。有一次她不小心摔了一跤,豆浆撒了一半,回到家阿公骂了她一顿,说她偷吃。

正是因为小时候受到这种对待,小婉玉决定以后要是有了女儿,一定让她吃鸡蛋管够,给她很多很多爱,不让她受一点委屈。

在家的时候嘘寒问暖,工作了叮嘱她每天按时吃饭,哪怕女儿多次说明不用送饭过去,她还是自顾自跑过去。

刘婉玉不仅要给女儿充分的爱,更是加倍弥补自己小时候的委屈和不被爱的缺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和女儿的关系,跟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又不同。

同为女性,母亲很容易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愿望和遗憾寄托在女儿身上。

因为自己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不希望女儿也像自己一样吃苦受累。让女儿嫁个好人家就成了刘婉玉的头等大事。

麦承欢和辛家亮谈恋爱的时候,刘婉玉担心男方没钱没势,不能给女儿幸福。

知道男方是富二代后,又火急火燎催着女儿赶紧结婚,并没有经过女儿同意和辛家亮举办订婚宴。

这些,都是刘婉玉自以为是的爱。

更重要的是,刘婉玉从结婚后就在家相夫教子,没有自己的工作和朋友圈。

儿女小时候,这份爱是恰如其分的呵护和关心。

可儿女长大后,还是像以前那样无微不至,每天跟在屁股后面团团转,那就会让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记得之前麦城早问妈妈的愿望是什么,她说,希望丈夫健康,儿子工作顺利,女儿嫁个好人家。唯独没有提到自己。

一直以来,她都是别人的女儿,妻子,妈妈。却从来不是刘婉玉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麦承欢要给妈妈报老年大学,可以让妈妈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新鲜的事务中,不仅可以分散在儿女身上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妈妈学着找回自己。

加拿大作者阿什莉·奥德兰的新书《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也是讲亲子关系。

女主布莱丝和丈夫生活幸福安稳,婚后不久便怀孕生子。

她本以为自己能成为丈夫期待中的好母亲,没想到女儿出生后,她便觉得疲惫,厌恶,甚至想逃离。

她的耳边不断响起母亲说的那句话,“我们注定不能过寻常人的生活”。

布莱丝的母亲在她小时候就离开家。

而她的祖母,未婚先孕,丈夫意外去世。祖母则在独自抚养孩子的日子里变得半疯。

创伤一代一代积累,并被潜移默化的沿袭。

成为母亲后,布莱丝才意识到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隐秘创伤。

她和女儿争夺丈夫的爱,无法发自内心喜欢女儿。此外,自己的时间精力被全部挤占,女儿饿了要喂奶,困了要哄睡,整个人都开始围着女儿转。

这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掏空,女儿被强行装进自己的身体里。

而原先的自己只剩下一副空壳。

成为母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养育孩子被默认为是妈妈的分内事,而且是7乘24小时全年无休。

不仅如此,养育孩子是没有任何薪水的。

不像工作,投入多少努力就得到多少回报,随着时间推进,经验积累,工作带来的回馈会越来越多。

而养育孩子则是一场指向分离。孩子会长大成人,早晚要离开父母身边独自闯荡社会。

等到那一天,妈妈就等于一无所有,从零开始。

过去二十几年的努力就像那只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身为母亲,要想延续这种成就感和情感寄托,就会像刘婉玉一样,继续入侵女儿的生活,刷存在感。

刘婉玉已经不知道麦承欢想要什么样的妈妈,应该说,她不知道现在麦承欢最需要什么。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和父母又没有充分的沟通。妈妈即便想要跟上承欢的步伐也不得法。

养育儿女的过程,就是放手的过程。看着孩子的背影越走越远,做父母的只有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