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并不无辜的朱由检——阉党与东林(七)

我们现在称呼明末的个个政治团体为,东林党、阉党、浙党、齐党、楚党、晋党、秦党、昆党、宣党等等,这种党那种党一大堆,但是当时的明朝官员绝没有谁会承认自己属于某某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大明律·吏律》里便明确禁止朝臣结党,“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都是死罪,为此《大明律》还专门定了一个奸党罪!

所以在真实的历史长河里,从来没有一个公开叫作东林党的党派,且更没有一个公开叫作阉党的党派。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那《明史》里历历在目的东林党和阉党又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上真实的东林党

宣党成员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科状元韩敬,因为与曾在东林讲学的官员有过节,便写了名为《东林点将录》的一系列文章攻击对手。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末,左佥都御史王绍徽将这些文章编辑成书,依旧名为《东林点将录》,献给了魏忠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好这时魏忠贤掀起党案,以结党的名义打击报复那些跟他不对付的官员。而这本书中涉及的官员大多都是和魏忠贤不对付的,所以魏忠贤拿到这本书后,索性便将书的名字拿来使用,这些官员就这么成了所谓的东林党成员。

因此历史上真正的东林党,其实是魏忠贤掀起的冤案中的群体,他们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结党,有些甚至还和所谓东林党的主力南直隶、江西官员本是对手!

一般我们说的阉党是浙楚齐(浙江、湖广、山东)三省官员为主的朝臣联盟,与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结合组成的一个政治同盟。

可是码字的核对《东林点将录》中人物的籍贯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字。

该书中南直隶籍官员最多达到了20人,这个很正常。但是紧随其后的居然是山东籍官员,多达了12人!而江西籍官员名列第三为11人,陕西和山西籍官员各9人并列第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应该属于齐党的山东籍官员,竟然在《东林点将录》中排名第二,超过了江西!

须知明朝时期山东籍的上榜进士,可只有江西籍的五成五多点啊!

《东林点将录》从侧面证明了不少事情:

魏忠贤掀起的党案并非是针对所谓东林一派的官员,而是针对所有跟阉党联盟不对付的官员;

历史从不是简单的黑与白,显然齐党对于是否投靠宦官势力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只有一部分山东官员投入了阉党的怀抱。而相当多的山东官员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立场,与阉党敌对(这不等于是与东林结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江西、陕甘、山西等省官员看来确实是结盟了......

作为北方官员领袖的山东官员大多选择了对抗魏忠贤,这自然令东林党的势力大增,但是为何东林党后来却败给魏忠贤的那么快那么彻底呢?

阉党的前身浙党同盟得势不饶人

要弄清楚东林党为何会在天启朝败给阉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不妨来回顾一下东林和阉党在天启朝以前的历史。

阉党的前身为浙党联盟,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浙党成立时。

浙党的建立者万历中期首辅沈一贯,他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发动门生,在朝堂上全力协助万历皇帝立福王朱常洵遭到了失败,但他的卖力表现获得了万历皇帝的青睐。因此他其后公然结党建立浙党,万历皇帝并没有对其进行任何节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浙党的示范效应,各种党派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在明朝朝堂上涌现,而万历皇帝对此都给予了默许。

浙党诞生后成为万历皇帝挑起朝臣内斗,转移朝臣对自己征收矿税不上朝等胡作非为的重要工具,或者说它成为了帝党。由于这一层关系,浙党扩张势力得到了皇权默许乃至保驾护航,这使得浙党势力在万历中后期迅速壮大。

到了万历末年后来组成东林党的南直隶和江西等省官员,虽然他们在朝堂上有人数的优势,但是却惨败给了组织严密的阉党前身浙党联盟。

浙党联盟将敌对者以外放的名义一一逐出朝堂,根据《明史·刘策传》的记载,到了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7年)秋时,由于朝中已经无敌对者可逐,所以当权的浙党联盟高层便以调任河南按察副使的名义,想以此将已经离职居家的刘策给逐出京城。

东林党站队正确终获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这次失败的经验过于惨痛,原本不愿结党的南直隶、江西等省官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矜持向对手浙党联盟学习组成了一个政治联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东林党。

因此所谓的东林党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同盟,而并非是一个党派。

请记住这点,这对于理解东林党的衰亡是一个关键点。

由于紧接着在万历四十七年发生的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惨败,大量的浙党联盟官员因此被罢职或者降职,于是一批被浙党联盟逐出朝堂的南直隶等省官员又得以回到京城任职,东林党就此开始有了起色。

尽管因为萨尔浒之战大伤了元气,然而浙党联盟毕竟树大根深,尤其是首辅之职还在他们掌握中,所以相对于东林党,浙党依旧还是处于优势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时间是在东林党一边的,因为万历皇帝的继承人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正是东林党人当年拼命为其争取到的。所以东林党对于朱常洛来说,无疑是他的帝党。

所以无论浙党联盟多么煊赫,一旦朱常洛登基,东林党必然会崛起。

东林党没有等待多久,萨尔浒之战一年以后,万历皇帝就咽气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终于登基为帝,是为泰昌帝。然而朱常洛仅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便驾崩了,所以他没来得及着手大力提携东林党。

因此朱常洛的暴毙,可以说令浙党联盟度过一次大危机。

但是这时的浙党联盟的领袖方从哲,无论是在涉及朱常洛暴毙的红丸案,还是在影响天启帝朱由校顺利继位的移宫案中,都表现十分糟糕;而东林党凭借移宫案中坚定支持朱由校的表现,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朱由校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到了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方从哲终于还是因为红丸案中落下的口实不得不辞官回家了,此后东林大佬刘一燝、叶向高相继出任首辅,东林党就此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说来也很奇怪,码字的查不到方从哲天启元年具体离开内阁的月份,不过在四月时浙党另一个大佬,方从哲的同乡沈㴶【què】替补入阁了。

但是就此浙党联盟失去了首辅之位,也就是失去了对朝堂的左右能力,东林势力逐渐壮大的趋势看似势不可阻。为了换回自己的颓势,浙党联盟于是找上了在朱由校身边冉冉升起的新星——魏忠贤,阉党随着浙党在朝堂失势而逐渐形成。

朱由校被《明史》隐藏的一面

《明史》给我们一个天启帝朱由校一心做木匠活,啥事都甩给魏忠贤去处理,一副耽于玩乐对于权力十分淡薄的形象。

可这是朱由校的真实形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码字的前面提到过《明史》清朝修了两部,第一部为顺治版。康熙皇帝在看了他爹当年修的这部《明史》后很不高兴,他认为编修们对明朝皇帝的批评过于直截了当,这不符合尊君的封建道统思想。

且由于该版《明史》成书过于仓促,其中还有不少错漏。

所以康熙皇帝决定重修《明史》,并且定下来一个编纂的标准:对于明朝皇帝大错掩饰,小错不提,功绩必须表彰。

明武宗朱厚照和明熹宗朱由校在这种宽松的标准下,竟然还获得了史官们的全差评,可见这两位也实在是干得够烂了。但是由于康熙皇帝定下的标准,所以《明史》编修官员对于他们的错误,也不能全都直言书写。

何况封建帝王眼中的对错标准,和我们现代人以及当时的读书人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的《明史》编修们对于朱由校一些做法是不认同的,我们现代人的标准也如是。可是在封建帝王的眼中这些做法并不是错的,因此碍于帝王对对错标准的认定,《明史》编修们不敢直接写出来。不过他们将相关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并分散到了各个臣子的传记里,以此让读者们进行解读,看到一个更为全面的朱由校。

体会这些细节后,码字的眼中朱由校的形象颇有了些变化。

朱由校这个16岁继位的皇帝,史书中懦弱的‘蠢材’,由于长在帝王家再加上幼年的不幸生活,他其实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城府。而且渐渐地他和另一个人的身影,在码字的眼中重合在了一起。而这个人大家更熟悉,就是朱由校的弟弟——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

这两个人真不愧是亲兄弟,他们在很多方面真的非常非常像,而这恰恰注定了东林党会在天启朝走向失败!

本篇就先到这了,下一篇再继续。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