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长江

到文化长江

▲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叶巴险滩 图源:视觉中国

长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历史文化的积累,也与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今天,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长江已经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水能基地,是三峡工程等国之重器所在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长江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自然长江中孕育和流淌出文化长江。

#1 自然长江

长江的形成和演变是地球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生物演变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前三个因素历时漫长,构建了长江形成和演变过程,后者奠定了现代长江格局,孕育出长江的大河文化。

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长江水系发育,各级支流约7000余条,支流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的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楚玛尔”为藏语,意为“红水河”。图源:视觉中国

右: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长江大桥 图源:图虫创意

长江自西向东流过我国三大地势阶梯:青藏高原东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为第一级阶梯;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为第二级阶梯;淮阳低山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低山丘陵组成第三级阶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市沙松碧村之间的长江第一湾。图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图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扬州瓜洲古渡,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图源:视觉中国

More

长江河道,江源段为宽河谷,蜿蜒与游荡型相间。金沙江河道以高山峡谷为主,水能资源丰富。川江河道是峡谷和宽河谷相间,水能和航运资源都很丰富。长江中下游是黄金水道,河道分为顺直、弯曲和分汊三类,其中分汊河道长占60%。下游湖口至徐六泾段,江心洲十分发育,汊道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水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大通水文站以下为感潮河段,江水位受潮汐影响,有周期性的日波动。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江源和金沙江流域有许多高原湖泊。不过,大多数湖泊还是集中在中下游地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有四个位于该地区,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和太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次为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 图源:视觉中国

#2 人类活动塑造长江

新石器初期,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增加,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最高时达到80%。农耕时代以后,森林面积开始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商周时期,先民开采铜等矿产,森林砍伐加剧,长江泥沙逐步增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河湖的淤积,但也有利于人们围垦造田。向湖泊进军,这也是云梦泽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江泥沙增加,不仅使中下游河道变迁频繁,也加剧了河口造陆的步伐。在过去3000年间,长江口向东海推进了几百公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长江口格局和上海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上海浦东长江入海口滩涂上的河流纹路。图源:视觉中国

另一个对长江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是修堤建坝,用以保障居住和耕地安全。经过千年不断地修建和加固,使长江水系有34000公里的堤防,防洪保护区面积达到15.4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中下游就有14万平方公里,这对于长江经济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修堤建坝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增加了耕地面积,但也抬高了江河的防洪水位。晋唐以来,北方人口大量迁入长江流域,围垦造田逐步加强,好在中下游仍然有大片通江湖泊调蓄洪水,长江没有像黄河那样经过六次大的河床改道,千年来整体保持稳定,这为长江文明发展提供了安全条件。从公元三世纪至十四世纪,占城稻和茶等耐旱作物的出现使长江流域丘陵的坡耕地开始得到利用,低山地区森林进一步减少。到十五至二十世纪,玉米、马铃薯、番薯等美洲作物的引入,使长江流域中高山区的森林日渐萎缩,水土流失加重,河口三角洲加快向东海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荆江大堤,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千米,直接保护着荆北平原的防洪安全。图源:视觉中国

进入现代,梯级水库建设使河道泥沙减少。随着大型港口码头、取水和排水设施、桥梁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大量岸线被开发利用,人类活动从此成为影响长江演变最主要的因素。

#3 自然环境孕育长江文化

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联系密切。

旧石器时期,古人类一般都生活在山区或者丘陵中,一来天然洞穴,易于藏身;二来森林里有花果和动物,方便采集和狩猎。到新石器时期,长江人开始走出山林,来到长江支流或者冲积平原附近的高处,这里不仅可以种植水稻、打鱼,还可以躲避洪水。

长江古文化遗址为何都出落在海拔一千米到几十米的地方?

原因是距今8000~3000年,长江流域处于末次冰期以来最湿热的时期,降雨量大,洪水大,江湖演变剧烈。到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开始转冷,人们才走向低洼的湖区和长江干流边居住和生产。

长江流域山区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道路崎岖不平,陆域交通不便,所以,早期长江文化集中度没有黄河流域高,都是分片单独发展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木易

山多,茶也多。长江流域是重要产茶区,湖北有五峰茶、江西有云雾,浙江有龙井,此外还有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都匀毛尖等。茶圣陆羽也来自长江流域的湖北天门。长江的茶不仅运往北方,还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强季风气候影响,水热同步,孕育出水稻文化。在长江流域,发现早期稻谷遗址近150处,甚至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湖南道县玉蟾岩还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水稻遗存水稻是长江流域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是长江文化有别于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不仅养育了长江儿女,还造就了中国特殊的“南粮北济”的现象,从唐朝到北宋,南粮北济的总量超过700万石。长江流域的桑蚕及丝绸文化也让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上:湖北宜昌进入春茶采摘忙碌期。图源:视觉中国

左下:浙江嘉兴桐乡,村民在晾晒蚕丝。图源:视觉中国

右上:江汉平原的稻田 图源:图虫创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网发达,水运交通四通八达。长江干支流自古通航,舟楫不断,与北方的交通工具——马,形成中国古代“北马南舟”特有交通特色。郑和下西洋的造船地和出发地就在长江,是中国走向世界重要基地。

长江流域多元文化交融,不仅是鱼米之乡,也产生了深厚的江南文化。唐代以后江浙经济繁荣,地利人杰,一些富商官员除注重养身、养气和人文素质外,还重视构建园林亭阁,嘉兴、无锡、嘉定、南京、常熟、杭州、吴兴等地园林兴盛,尤以苏州、扬州为最。白墙黑瓦、假山红柱、碧水翠竹、奇花异木,构成了一幅幅高雅、幽静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苏州留园 图源:视觉中国

右:扬州瘦西湖 图源:视觉中国

物产和景观的多样性使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物质遗产方面,除了茶、稻、丝以外,还有青铜、瓷器、漆器等重要的文化符号。青铜是红铜、锡、铅的合金。长江青铜文化犹如群星闪烁夜空,巴蜀的神秘、古滇的淳朴、荆楚的浪漫、吴越的隽秀,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如曾侯乙编钟奏出天籁之音,越王勾践剑两千多年后仍然锋芒毕露。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是中国最著名的瓷都,所产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湖南醴陵、江苏宜兴等地也都是瓷器之乡。

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作漆器。至东周时期,楚国的髹漆工艺与漆器制作已达较高水平。秦汉以后,漆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礼仪、丧葬、家具、交通、军事、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影响整个东亚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次为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群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安徽蚌埠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云纹漆鼎。图源:视觉中国

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数百种。最有代表性是道教、音乐、诗歌和戏曲。

道教圣地上游有四川青城山,中游有湖北武当山、湖南衡山,下游有江西龙虎山和三清山等。长江上游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中部的九华山和东海的普陀山彼此相守、逾越风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白雪覆盖的武当山金顶。图源:图虫创意

右:普陀山景区的南海观音。图源:图虫创意

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宫中设置有乐官,乐器有钟、磬、鼓、瑟、竽、排箫等,其中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规模大、数量多、音乐性能优良。楚辞影响中国文坛2000多年,唐诗宋词更有上千首咏颂长江风光及风土人情的诗篇。戏曲品种丰富,流传至今的有昆曲、川剧、越剧、楚剧、苏剧、沪剧、扬剧、黄梅戏、凤阳花鼓、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苏州评弹及皮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剧,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变脸是川剧特技之一,它以快速变换面具和服饰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观赏乐趣。图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现力强。讲述七仙女与董永爱情故事的《天仙配》是黄梅戏的著名剧目。图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表演时吴侬软语说唱细腻,娓娓动听。图源:视觉中国

More

#4 空间、时间和物质

遗产中的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还可以从空间、时间和物质遗产三个维度来看。

长江区域文化最早出现在中游,如彭头山文化(洞庭湖西北澧水流域)和城背溪文化(湖北秭归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都出现在公元前7000~5000年,大溪文化(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出现在公元前4700~3500年,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出现在公元前2550~2195年,石家河文化(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出现在距今4600~4000年前,武汉盘龙古城文化距今3700年前。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中下游地区进入持续800年的荆楚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次为:筒形彩陶瓶,大溪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玉神人,石家河文化,上海博物馆藏;铜卣(音有),盘龙古城文化,湖北省博物馆藏。图源:视觉中国

从沱江流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制作水平看,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文化不仅具有独特性,而且发展水平极高。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十二桥文化和金沙文化如此密集地集中在同一地区,发展成延续千年的巴蜀文化。金沙江上游及长江源区也不是空白,五帝之首黄帝一统华夏之后,部分羌人和汉人进入川西及藏区,即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上游、岷江及大渡河上游和嘉陵江上游地区,逐步发展出羌藏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神像,三星堆文化。图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蛇形陶器,宝墩文化。图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神鸟金箔,金沙文化。图源:视觉中国

长江下游先后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马家浜文化(公元前4700年)、崧泽文化(距今6000~50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湖熟文化(夏商)、江西赣江流域的吴城文化(商代)和新干大洋洲文化(商代)等,其中太湖流域良渚出土的玉器制作精美,数量以千计,号称玉器王国,这些文化发展后来出吴越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左:“双鸟朝阳”牙雕,河姆渡文化。右:玉琮,良渚文化。图源:视觉中国

长江古代文化分区发展特点显著,进入近代,轮船的引入使得长江上下游交通变得容易,长江沿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上下游文化交流频繁,使长江文化的整体性和流域性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促进了流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目前长江流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最大的水电站群、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最大的船闸和升船机、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等国之重器,还有世界最多的跨江大桥、最大的智能港口——上海洋山港,最多的水库(5万多座水库,占全国5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景秀丽的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横跨鄂、豫两省,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在长江之上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对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摄影:黄正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为113米、最大提升重量超过1.55万吨,承船厢长132米、宽23.4米、高10米,可提升3000吨级船舶过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升船机工程。摄影:黄正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它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北碚“八桥叠翠”,短短数公里的嘉陵江河道上修建了八座跨江大桥。“桥都”重庆现有桥梁总数超过16000座,其中中心城区建成通车的桥梁有50座,密度之高全国少见。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洋山深水港位于杭州湾口外的崎岖列岛,由小洋山岛域、东海大桥、洋山保税港区组成,于2005年12月10日开港,是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图源:视觉中国

More

长江流域古代精致的物质遗产更是举不胜举,与上述国之重器相互呼应。长江文化的鲜明特点有效融合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的工业文化,使长江文化影响力显著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昏的武汉,一人正在划着桨板横渡长江。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吴冠宇

美编:骆晓玫 吴冠宇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