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899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曾奇峰是精神科专家,却不愿轻易给患者下诊断
02、人格特点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这是非常偏颇的
03、精神分析流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低效
曾奇峰,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不久,我们对国内心理学大V、精神分析师武志红如何走出抑郁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很多网友留言评论交流。
有网友说,虽然武志红在网上名气很大,但他的精神分析水平远远不如国内另一个“大师级”人物——曾奇峰。
确实,武志红在社会大众中很有名,但在精神心理卫生行业内,曾奇峰的声望更大。他横跨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是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他也是心理治疗师,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
我曾经跟随曾奇峰学习过精神分析,理论上他曾经是我的老师。而且,他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我还要喊他一声师兄。
多年前在一次饭局上,我还碰见了他,我高兴地打招呼,说我也是同济毕业的。但他表现得比较冷漠,我心里有些生气。当然,现在来看,这主要是我的问题,当时我的偏执型人格异常还没逆转,只要别人对我稍微不那么热情,我就觉得别人瞧不起我。
所以,总的来说,我非常尊重曾奇峰老师,他有很多观点和做法颠覆了主流精神医学的观点,非常大胆、勇敢。
只不过,因为他学习的是精神分析理论,他对精神心理问题的一些见解仍然不够深入。但他十分清醒,能够意识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局限性,而且毫不避讳。
他曾公开说过,精神分析流派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治疗效率其实是非常低的,还不如用行为疗法。他还说,其实有很多人并不适合接受精神分析。网络上有不少曾奇峰老师分析抑郁症病因的信息,大多来自于他的公开讲座和书籍。
曾奇峰对抑郁症病因的分析,到底科不科学呢?以下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更接近事实背后的真相,希望也能帮助网友们更理性地看待精神分析这个流派。
01、曾奇峰是精神科专家,却不愿轻易给患者下诊断
曾奇峰老师曾在《幻想即现实》一书中,谈及他对抑郁症根源的理解。
他说,虽然不能排除遗传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抑郁症,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家族中只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这表明,遗传不是抑郁症唯一的、决定的病因。
他还说,过多地把抑郁症归结于遗传的问题是弊大于利的。第一,这容易加大患者的心理压力,“相当于说你的种不好,这是对一个人的巨大否定”。第二,这容易导致有的人更笃定地相信“人种优劣论”,这会非常可怕。第三,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对遗传进行干预,即使以后可以干预,他对此也不认同。
如果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表达这样的观点,我并不感到意外。可是,曾奇峰是科班出身的精神科大夫。
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病因不明,但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倾向于认为跟遗传因素和神经递质浓度有关。在这种大环境下,曾奇峰能说出“我们不必让患者把他们的抑郁症归结为遗传的问题”这样的话,这是难能可贵的。
曾奇峰在临床中还有一个“离经叛道”的做法——不轻易给人下诊断。
他说,抑郁症只描述了疾病的外在表现,没有说明它的病因,“很多所谓专家轻易地给人下一个疾病的诊断,即使按照诊断标准,他们的诊断是正确的,也不能这么做”。所以,他希望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不要让这顶疾病的帽子把自己压得更加抑郁。
他说,“我个人的习惯是,宁可冒着被认为基本诊断都弄不清楚的风险,也决不给人下诊断。我会对我的患者说:你现在情绪有点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点措施,或者吃点药,或者做做心理治疗,就会好起来的。这并不是安慰,而是事实。”
相信很多抑郁症患者、家属看了他这段话会非常感动。虽然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未必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但起码他懂得跟患者群体共情,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给他们康复的信心。而且,他能清晰地看到精神医学症状学诊断的局限性——只看症状,不管病因,容易给患者贴标签。
其实,现在很多临床精神科大夫也有“尽量不贴标签”的意识,尤其是他们认为患者罹患的是双相障碍时。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如果患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则属于“重性精神病”,要上报系统,患者所在街道、派出所很快就会知道,为患者提供随访和一定的服务。可这也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一些的心理压力。
所以,很多大夫不轻易下“双相障碍”诊断,而是诊断为“抑郁焦虑状态”等,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但开药时按照“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案。希望家属们要理解这部分大夫的用心良苦,不要轻易质疑他们“连基本诊断”都没有。
02、人格特点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这是非常偏颇的
那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到底是什么?曾奇峰从精神分析流派的角度,是这样说的:
来自环境刺激因素,比如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失恋、考试的失败、亲人的去世等,只是导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而不是抑郁症的真正病因……产生抑郁症的真正内因,或者说本质因素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从深层心理学上说,在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结构中,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这个惩罚者会时时监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过错或者失误,这个惩罚者就会以极其严厉的方式实施制裁和谴责。抑郁症患者的自责自罪、自我价值感低下、活力降低,都来自这样的自我攻击。
他还说,关于抑郁症的产生,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说法:抑郁来自自己跟别人的边界不清楚,一些事件中的受害者分不清自己和施害者之间的边界,认为自己跟施害者是同一个人,所以也应该被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抑郁症。
简单来说,曾奇峰认为,抑郁症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格特点。那这种人格特点是怎么来的?我暂时没有查到他的公开观点。不过,很多精神分析师认为,人格特点源于个体幼年、童年时期,尤其是在原生家庭中6岁前的经历。
那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只要将患者这种人格特点调整过来,抑郁症就可以康复了。那人格的完善到底要多久呢?
曾奇峰说,有时候在特定环境下,人格的松动只需要一秒钟,当然不一定真的是一秒,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但有时候又非常慢,有可能要接受数百次、上千次精神分析疗法,甚至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实现。很多精神分析师也说,人格的完善需要一生去完成。
这种观念倒是跟国内外很多精神科大夫的观点不谋而合——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复发3次或3次以上,就要终身服药。
这样的说法会让抑郁症患者和家属群体感到非常绝望,觉得这个病很可能好不了。当然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久治不愈,病情反反复复,似乎也印证了这类说法。
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曾奇峰上面的说法是非常偏颇的。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其实非常明确,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不断自我否定导致的。
只不过,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隐藏在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他们想不起来了,一般的心理治疗方法难以触及,精神分析更做不到,只能归咎于潜意识。
如果能深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找到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予以高效化的修复,再结合认知提升干预和深入的家庭治疗,抑郁症患者能够实现快速的康复。大量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实践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至于所谓的人格中的不足,确实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出现了一定人格异常,比如强迫型人格改变、偏执型人格改变、讨好型人格等,有的患者也有明显的性格不足,比如过于胆小内向等等。但它们并不是抑郁症的根源。
事实上,人格异常、性格不足的主要根源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有部分的“心理渴求”,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有很多隐藏在个体的内隐记忆层面。
如果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修复这些病理性记忆,人格异常、性格不足都能快速逆转。有很多精神心理患者,经过2到3个月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后,人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本不需要数百次的心理治疗或者要用一生去完成。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并不科学,而应该是“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如果抑郁症患者的主要叠加性心理创伤得以高效化修复了,人格异常逆转了,认知层次提升了,还学会了综合性归因,建立了高逆商,他们可以快速康复,恢复社会功能,复发的风险也极低。
要是青少年患者的父母还能学会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就连父母的人格异常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整个家庭系统的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那就是坏事变好事了。
所以,很多家长关心,抑郁症患者到底能不能彻底康复,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用吃药,也不再复发?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回答的话,是可以的,抑郁症的康复、人格的完善都可以高效、快速实现。
主流精神科认为抑郁症容易复发,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格的完善要花一辈子,是因为精神科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触及心理根源。而精神分析流派只能触及人的外显记忆层面,无法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高效化地解决病因,所以非常低效。
而且,如果把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归结于人格特点,有的患者可能会产生更强烈的病耻感,更加自卑,认为自己的人格有问题,别人也可能会说他们人格有问题,甚至变成了一种人身攻击,可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03、精神分析流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低效
其实我们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贬低曾奇峰,相反,我打心底地尊敬他,也很认同他的一些言论和做法。
他是精神科大夫,甚至称得上国内有名的精神科专家,但他没有固步自封,还一直把心理学整合到临床诊疗中。虽然他整合的是精神分析流派,在治疗中相对低效,但他在国内的精神医学领域仍然是出类拔萃的,也是国内顶尖的精神分析专家。
而且,因为他对精神分析流派非常了解,造诣很高,他反而能清晰地看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局限性,而且毫不避讳谈及这个话题。他对其它心理治疗流派也十分理性、包容。
他说,虽然他认为精神分析流派是一个分析心理的好工具,但他直言,对于如何改变、解决实际的问题,精神分析很可能起不了作用,行为主义是比较好的方法。
他甚至拿自己打比方,“比如我给我抽烟这个恶习做了20、30个动力学的解释,没用。但估计如果我被隔离在一个没有烟的环境里面两个月,这个事情就自动解决了,这个胜过精神分析的千言万语。”
因此,他公开说过,在中国一线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有70%~80%是采取精神分析流派的,但是他不认为来访者当中有那么高的比例适合接受精神分析。“我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其它的学派可能会有长足的发展。因为有很多人是不适合精神分析治疗的,而适合更加简洁的方式。”
曾奇峰还非常认可临床催眠疗法,甚至说在如何打开情绪防御这方面,艾瑞克森的催眠疗法比精神分析更加高明,“我希望大家没有必要把自己陷在精神分析这样一个学派里,毕竟这只是一个单独的学派”。
也就是说,曾奇峰其实非常清楚地知道,精神分析流派只是众多心理学流派中的一种,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话,是非常、非常低效的,而且过于晦涩难懂,许多概念绕来绕去的,很多人都听不懂。
我学习精神分析流派时,就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感觉。当时我还在武警广东总医院担任心理科主任,报了曾奇峰主讲的精神分析初级班和中级班。
一开始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可一边学、一边应用到临床实践时,发现效果很不理想。我印象很深刻,在中级班的课堂上曾奇峰说,在精神分析流派里,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分为108种,分别都有哪些、该怎么识别、重建。
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果断决定放弃学习精神分析流派。因为它把精神心理问题复杂化了。
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科学研究中的奥卡姆剃刀原则也认为,如果两个或多个假设都能解释同一现象,那应该选最简单的那一个。
当然,并不能说复杂的理论就一定是不科学的。但关键是,精神分析流派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解,有很多是牵强的,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儿,不少来访者也感到啼笑皆非。
所以,精神分析流派虽然影响和流传都很广,但它并不属于科学心理学的范畴。即使是精神分析流派里的顶尖专家,也没法改变这个流派在临床中很低效、逐渐式微的事实。后续有机会的话,我们再深入分析这个话题。
退出了精神分析培训班之后,我还学习了很多其它的心理学流派,希望能找到适用于临床的、高效的心理干预技术。我还整合了成瘾医学、UROD(全麻下超快速脱毒)、教育学等。
本着“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的理念,我们最终率先走上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道路。精准精神心理学跟精神分析流派有着质的区别。
虽然我不认可精神分析流派里的很多说法,但我希望国内精神医学领域中能有更多大夫能像曾奇峰一样,敢于承认精神医学的局限性,不要轻易地给患者贴标签,尤其是“双相障碍”的标签;并敢于跨学科,整合心理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甚至是精准精神心理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