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探索一种兼具效率与稳定的君臣关系,是古代政治生态下的难题。

在儒家理念中,这种关系应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下对上忠与孝、上对下仁与爱;

在先秦法家看来,君臣之间就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帝王既要最大化榨取大臣的价值,又得对其提防、戒备。

而在封建政治现实中,君臣关系也因此呈现出矛盾性:在形势需要时,两者之间是鱼与水、是水与舟;但在大多数时候,则是功高震主、是伴君如伴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以稀为贵,所以刘备、诸葛亮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成就,千百年来被视为君臣关系的佳话。但在历史上,其实还有更加成功的案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苻坚与王猛。

苻坚机明好断,纳善如流。王猛有王佐之才,锐于进取。观其君臣相得,自谓千载一时。

在五胡十六国那个空前乱世,苻坚与王猛——这两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君臣,却以肝胆相照的配合,打造了千年一见的模范君臣关系。

但这种理想状态却是极难复制的,它既需要天时,更依赖当事人卓越的品格与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司马氏协同门阀世家衣冠南渡后,中原就沦为了纯粹弱肉强食的世界,各族枭雄陆续崛起,先后诞生了匈奴的汉赵、羯族的后赵这两个接近统一北方的政权。

但他们能够依仗武力威风一时,但在制度、文化层面并没有整合资源、消除矛盾的实力,反而纷纷陷入了内讧、暴政的怪圈,前仆后继地迅速崩溃。

到了公元351年,后赵分崩离析后,北方再次陷入了各方混战的局面;而在南方,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则一边上演世家、权臣乱斗,一边策划着别扭的北伐大计。

所谓乱世出英豪,这种乱局却也让那些胸怀大志的有识之士越发地雄心万丈,立志成就一番伟业,尤其是那些原本在司马氏政权体系下难有出头之日的寒门才俊,比如王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猛/王景略,自幼家贫,也像刘备那样从事过贩卖竹编器具的营生。但落魄的出身,挡不住他过人的气魄与学识,史书称其“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可以理解为外形高大帅气、知识渊博、气度宽广、胸有大志,在兵法方面尤其有造诣。

这样的人才,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不愁没有市场,后赵大臣徐统就曾对其一见称奇,试图将之召为功曹。但王猛并没有接招,反而“遁而不应”,隐居在华阴山。

王猛此举,并不是要自抬身价。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政治家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不能仅仅依赖个人的才能,更要看平台的选择。平台选得好,将会如鱼得水;反之,极有可能沦为炮灰。

这一点,从他与一代枭雄桓温的会面就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354年,趁着中原混乱,东晋名将桓温大举北伐,并势如破竹般逼近长安,氐族符氏的前秦政权形势告急。

这是西晋灭亡数十年来,司马氏皇家军队首次回到关中,一时间,众多父老纷纷赶到军营看热闹、犒劳军队;原本隐居的王猛也主动赶来拜会桓温,随后呈现了一幕让人津津乐道的场景: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面对眼前这位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将,衣着寒酸的王猛坦然自若、侃侃而谈,甚至一边指点江山、一边抓着身上的虱子。

桓温何等人物,很快看出这是位奇人,俩人相谈甚欢;随后王猛一针见血,他指出晋军占尽优势却按兵不动、一定是主帅心迹不明,这让抱着养寇自重心思的桓温发自肺腑地感叹:江南哪有王猛这等杰出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晋军势头受阻、不得不南撤时,桓温许以高官厚爵、诚恳地邀请王猛南下大展拳脚。但鉴于东晋朝廷向来被世家大族盘踞,且野心勃勃的桓温也并非值得效力之人,王猛思虑再三、请教了老师的意见后,最终谢绝了桓温、继续隐居以待时机。

参考当初诸葛亮出山的场景,我们可以这样猜测王猛对服务对象的选择条件:

第一,对方君主仅仅求贤若渴还不够,必须得雄才大略、具备成长空间;

第二,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君主得与自己的理念吻合、抱负相近;

第三,对方要给予自己足够的信任,让自己大展拳脚

很显然,无论是之前的后赵,还是如今的东晋、桓温,都与上述标准格格不入。

直到遇见氐族贵族苻坚,王猛所希望的君主终于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初后赵崩盘后,氐族首领苻健占据关中,随后与百姓约法三章、施行仁政,得到了关陇百姓的拥护。公元354年,苻坚以坚壁清野之策击退桓温,但在下一年就因病去世;随后,他的继承人苻生继位,因性格残暴、杀人如麻,很快让草创的前秦政权面临重重危机。

在这种局面下,苻坚的侄子苻坚忧虑重重,为了寻求救国之计,他四处寻觅人才,王猛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他的视野。

这位少数民族精英,正是王猛所期待的服务对象。

首先,氐族虽是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但他们的汉化程度冠绝诸“胡”。他们生活的地区相当于今甘肃东南、山西西南、四川西北,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很早就和汉人杂居,“俗能织布,善田种,蓄养豕牛马驴骡”;他们虽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但“多知中国语”,社会结构、文化与汉族大同小异。这就是前秦能迅速在关陇地区站稳脚跟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