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早年全心全意力挺曹操,后期反对他称王称帝,荀彧的举动看似矛盾,其实可以这么理解:挺曹为生存、反曹是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时期的文臣武将阵容灿若星辰,许多人都上演了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精彩瞬间。但我们往往过于被个人表现所吸引、却忽视了“平台”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如果没有对应平台的助力,个人的命运就如同蝼蚁般脆弱。

有例为证。在东汉崩盘前,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是多么的威风?即使由朝廷宦官从中作梗,他们也没费多少工夫就摆平了拥众数十万、让整个王朝为之震动的黄巾起义;当时的董卓跟他们相比,战功几乎不值一提。

但随着东汉朝廷的崩盘,三人则迅速淡出了历史舞台。皇甫嵩差点被董卓报复杀害,经人说情才退居二线、了却余生;朱儁跟随汉献帝颠沛流离,在被郭汜扣为人质后暴怒而死;卢植则为了躲避董卓的迫害逃回幽州、远离世事。

由此可见,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相应平台的资源支持,再出色的才华也很难有施展的机会;身处乱世,甚至连安身立命都是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彧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荀彧出生于颍川的世家大族,父辈人才济济,闻名当世者有八人之多,时人称之“八龙”。其中,他的父亲荀绲担任过济南相,叔父荀爽则曾高居司空之位。

但当乱世来临时,拥有这样的世家身份,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稍有站队不慎,反而会首先沦为野心家的祭品。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袁绍出逃后,他在京师的家人不就几乎被董卓杀了个精光?

身处那个空前动荡的时代,但凡有些责任心的,基本上是越拖家带口、越胆小。荀彧就是这种情况。汉献帝的永汉元年,他被举孝廉,出任守宫令,但眼见董卓为乱、天下即将大乱,他随即弃官回家,并且说服大量家乡父老离开身处四战之地的颍川。后来,董卓部将李傕等兵出关东烧杀抢掠,那些眷念故土、留在当地的颍川父老果然被杀得七七八八,场面惨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荀彧,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找一个好平台,让自己和家族在乱世中安身立命、栖息繁衍。

在那种天下大乱、纲常失坠的局面下,去追着服务汉献帝显然是不明智的,毕竟像皇甫嵩、朱儁那样的业界大佬都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荀彧首先跟随的颍川老乡韩馥,迅速被袁绍一番“套路之下”夺取了全部势力;虽然被这位出身“四世三公”、被视为关东头号英雄的风云人物“待以上宾之礼”,但荀彧分析他不具备成大事的素质,于是果断离去、另寻明主。而他那些继续留在袁绍旗下的同乡辛评、郭图等人,后来果然纷纷沦为了诸侯搏杀的牺牲品。

随后抛弃大名鼎鼎的袁绍、追随当时实力尚弱的曹操势力的颍川人,还有郭嘉、戏志才。在曹营,这群当时的顶级智囊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才华,荀彧显得尤为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冷静应对陈宫、吕布之乱,一手稳定局势、为曹操争取了宝贵的应对时间;

官渡之战中,他在战前分析敌我特点,指出“度”、“谋”、“武”、“德”四方面的优势将决定曹操将以弱胜强;战中,他坐镇后方的同时,洞察了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鼓励处于下风的曹操咬牙坚持,赢来了最终的胜利。

而且,荀彧为人谦虚淡泊、尽忠职守,他不出风头,也不炫耀功劳,经常焚烧自己关于军国大事的奏书原稿;他不觊觎高位,曹操多次推荐他出任三公,一律被婉言谢绝。曹操将他视为肱股之臣、评价其为自己的张良,可谓毫不夸张。

那么,荀彧既然常年作为曹操的心腹、帮助曹操控制着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他为何会在晚年反对曹操僭越称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