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家,赶集去了?”见到刘婆婆,邓昊宇老远就笑着迎了上去。

虽然约了时间,但刘婆婆却没在家等候。电话联系不上,邓昊宇正一筹莫展时,恰看到刘婆婆和老伴拉着架子车,慢悠悠从村口走向家里。

朴实的言语,接地气的对话,一下子拉近了法官和当事人的距离。

这是4月17日,商洛中院立案庭副庭长邓昊宇同一审法院法庭干警、包村干部、村委会人员,一同前往商洛市洛南县古城镇案发地,调处一起因相邻排水争议引起的打架纠纷时的场景。

拉家常,察案情

“去街里买了化肥、玉米种,还有辣椒籽。”刘婆婆的老伴接过话茬道,“今年打算种2亩辣椒、7亩玉米!”尽管还没到收获时节,但老人沧桑的面颊里流露着笑意,语气中闪过一丝丰收的喜悦。

粮食是农人的天,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惯了,只要谈农活,他们的话匣子一下便打开了。“辣椒、玉米的经济效益怎么样?”邓昊宇一行和老两口边拉家常边往院子走。

三间不大的土房,一间盘着土炕,另一间堆放了农具和杂物,装粮食的柜子几乎占了堂屋一半。剩余的地方容纳不了这么多人,但老两口还是热情地把大家往里迎……

“为了我们这点事,害你们老远跑一趟,快喝水!”刘婆婆怪不好意思。

“你们腿脚不便,我们多跑跑没啥!”随行的法庭干警应道。

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坐堂问案”不如“深入一线”,这是作为二审法官的邓昊宇始终坚持的解纷理念。

正是在这一样一问一答的拉家常式攀谈中,矛盾的边边角角才不再那么尖锐和激烈。

嘘寒问暖,继续攀谈。

“家里还有其他人没?”“女儿这儿有些毛病,前几天又送到医院了,光生活费一个月就要500块,还要给看病。招的女婿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打工,过年时才回来住几天。”刘婆婆拍拍自己的额头,红着眼圈道,“家里就剩我们老两口和俩孙子,咱就这条件,把娃儿也照顾不好……”

末春时节,天上滚过一道闷雷,雨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屋子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沉闷起来。

待冒雨看过现场,了解当事人刘婆婆的家庭情况后,邓昊宇和其他调解人员商量,将双方当事人叫到村委会,开始做解纷工作。

一波三折的解纷过程

这是一起因相邻排水引发争执的健康权纠纷。案件的标的额不大,案情也简单明了。然而,解“法结”容易,但怎样延续邻里情分,彻底打开双当事人的“心结”,才是邓昊宇所重点关注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们两家原本关系不错,这往后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能相互赌气,一直闹别扭!”村主任老王熟悉辖区农户家的情况,于是率先做起了调解工作。

刘婆婆和她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王芳(化名)是本案的被告;原告则是家住刘婆婆隔壁的李玲(化名)。2022年6月,两家曾因桩基界畔问题发生过矛盾,经村委会调解,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这一次,由于家庭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李玲和刘婆婆又闹起别扭,继而刺激到王芳。争吵中,王芳失手将李玲打伤,对方遂要求刘婆婆和女儿赔偿住院治疗费用,各项损失共计4.6万余元。

经此一事,原本是近邻的两家关系更趋恶化,李玲甚至一纸诉状,将刘婆婆和王芳告上法庭,一审法院判决后,李玲觉得赔偿数额过少,提起了上诉。

“事情不大,我们今天就是本着解决问题来的,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邓昊宇强调。

经承办法官、法庭干警和村干部轮番给两家摆事实、阐道理、释法律;接着又背对背、一对一做调解工作,双方的隔阂慢慢消解,案件的调解工作有了转机。

然而,新的困难也随之出现了!刘婆婆的老伴坐在一旁,半天都没表态。只见他这时猛地站起来道:“我女儿脑袋不好使,受了刺激根本管不住自己,给惹下这烂子,我们知道要赔,但家里就这情况,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哩!”老人一口气说完,言语中尽显无奈和愧疚。

“我患有严重的红斑狼疮,医生说不能见阳光,连路都不敢多走,几乎是个废人,家里同样揭不开锅……”受害人李玲面部浮肿,疲惫不堪地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些情况我们都了解,生活是过‘往后’,你们都要往前看、往前走,大家再一起想办法解决!”邓昊宇和在场的调解人员,对两家的情况表示了同情和理解。

外面的雨还在下,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12时、14时……直到傍晚时分。

李玲的诉求从4.6万元降到2.2万元。不管受害人要求赔多少,刘婆婆的头始终埋在胳膊内,没有表态;而刘婆婆的老伴,则一袋接着一袋抽旱烟……

眼看时间不早了,邓昊宇再次核定受害人李玲的损失,综合双方的过错和经济承受能力,拿出2万元的赔偿意见。

经驻村干部和村主任老王耐心疏导,给李玲深做思想工作,她勉强同意让对方赔偿2万元。但另外提出要求,刘婆婆一方必须将长在两家界畔,影响李家房屋安全的核桃树砍掉。

为争取妥善化解矛盾,邓昊宇再次征询刘婆婆及老伴的意见。

“……可以,但我们不想自己砍,怕别家笑话。”刘婆婆嗫嚅道。邓昊宇遂建议,由村民小组的组长去砍伐,大伙都没了意见。

解“法结”更解“心结”

然而,赔偿金确定后,关于支付方式,又面临困境。

“我既然做出这么大让步,对方得当场一次性把2万元付清。”李玲坚持道,这回无论如何,她都不肯让步。

虽然时令已近初夏,但秦岭腹地的小城在夜幕降临后依然寒意渐浓,邓昊宇不禁打了个冷颤。

“邓法官和大伙都在场,我们既然同意赔,明天就去借,哪怕借遍全村,也要把钱凑齐。”刘婆婆的老伴少言寡语,但他的话一字一句,语气分外坚定。

“2万块钱确实不多,但我们一时半会儿拿不出。女儿看病需要花钱、2个孙子的花销也不小。今晚我们就想办法!”刘婆婆随即附和道。一阵沉默后……

“邓法官,我给你说句交心的话……”邓昊宇搀扶着刘婆婆,两个人一起走到了门外。

刘婆婆接着低声道:“一审法院判了后,我们凑了一万三准备给对方,但李家嫌少上诉了。后来女儿犯病,又买化肥、种子,剩的钱还有大概一万二。”

思忖片刻后,再次返回村委会,邓昊宇和其他调解人员商量一番决定,一方面将该案情况和当事人家里状况通过电话向院领导请示汇报,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给李玲争取司法救助0.8万元;另一方面,由包村干部、村委会通过其他救济渠道,帮衬刘婆婆和李玲两家。在救助和帮扶意见得到许可后,邓昊宇将消息告诉了双方当事人。

一方的赔偿缺口补上了,另一方的支付负担也减轻了,并且,后续生活和开支有了兜底保障,李、刘两家同意调解方案,刘婆婆这边即刻兑现承诺,当场赔付了1.2万元。

李、刘两家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握手言和。临出门,刘婆婆和老伴紧紧握住邓昊宇的手,感激的话念叨了许久。

“忙着解决问题,水也没喝多少,饭也没吃一口!”

“天黑了,路不好走,你们多注意脚下。”一起有着矛盾激化、隐患升级的纠纷,在法院、镇、村干部的联合努力下终于消解;通过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司法救助、基层帮扶,让受害人的权益得到保障,让普通群众的困难得到解决;小案不小办,解“法结”更解“心结”,在彻底弥合邻里嫌隙的同时,把衍生矛盾也一揽子化解。

雨停了,天空似乎放晴了,隐约能看见几颗闪烁的星星。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现场去办案。”和一众调解人员道别,离开灯火微弱的村舍,邓昊宇继续原路返回……迎着太阳去,带着星星回,这仅仅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小片段。

(通讯员 任丹江 王玉璠)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