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化名,是用来隐去真实姓名而使用的称谓。在战争年代,为了防止首长和指挥机关遭敌暗算或破坏,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大都使用过化名。如周恩来曾化名“伍豪”、“胡必成”,刘少奇曾化名“胡服”、“周先生”,任弼时曾化名“诗圃”、“史林”等等。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生,除了使用正名“毛泽东”外,还有过20多个名、字、号。这在我党中央领导人中,算是化名比较多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提起毛主席的化名,大家比较熟知的如“二十八画生”、“李德胜”,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当年为革命奔走时还有一个化名——“杨先生”。

接下来,本文便与大家详细聊聊,这个有关毛主席化名的真实故事……

“杨先生”临走时留下一张纸,上书三个大字:毛泽东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城内召开。在选举前委书记时,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并没有当选,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党中央9月28日的指示信,指出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11月26日,毛泽东回到了红四军前委。12月28日,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就在毛泽东离开前委后半年多的日子里,国民党开始谣传“毛泽东已死于肺结核”一类的子虚乌有的消息。那边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也听到了“毛泽东病故”的误传,于是第二年初就在《国防新闻通讯》上发了一千多字的讣告。国统区柳亚子先生也写了“存殁口号”,表示悼念。

此时,毛泽东虽然未选上前委书记,并受到处分,身体又患恶性疟疾,但他并没有低沉下去,他仍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名利,不徇私情,化名“杨先生”,前往福建永定一边养病,一边指导总结革命工作。

毛泽东到达岐岭牛牯犊后不久,穷人们便从“杨先生”的言谈举止中猜测到,这是红军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他是多大的官,谁也说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杨先生”住在该村中的华兴楼。后来,为便于隐蔽和应付突然事变,“杨先生”又转移到离村四里多路的青山下竹寮里。

这一天,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前来探望“杨先生”,看着竹编的篱墙和房内简陋的陈设,满怀歉意地对“杨先生”说:“杨先生,你千里迢迢,为天下穷人谋生路,来到我们这穷山沟,连走路都不方便。现在,又让你住着这种竹寮棚……”

毛泽东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却问这位负责同志:“这一大块山地统称叫什么?”

负责同志回答,统称“饶富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饶富丰!”毛泽东走到门前,遥望延绵不断的金峰大山,高兴地称赞:“饶富丰,这个名字好啊!”他叫这位负责人找来一块小木板,凝神思索了一阵,提起毛笔,在木板上欣然写上“饶丰书房”四个大字,然后,又把这块木板牢牢钉在竹寮的门额上。

就在这间偏僻而简陋的深山书屋里,身患恶性疟疾的毛泽东,时而躺在帆布床上看书看报,时而召集群众和负责人调查研究、商谈工作,经常夜以继日地学习、工作,操劳着革命大事。

一段时间过去,敌人不知怎地得知了此地有共产党“大人物”的消息,立刻派出600多人兵分两路前来抓捕。期间,粟裕虽率警卫连英勇阻击,但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退出战斗。眼看形势十分危险,毛泽东必须马上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照

就在这危急关头,该地农民陈添裕(赤卫队队员)一声呼喊惊动了毛泽东。二人紧急商量好路线后,陈添裕和另一位赤卫队队员抬着因生病身体虚弱的毛泽东就往山路上跑。后来由于枪声越来越近,陈添裕干脆背起“杨先生”,一口气跑了十来里山路,终于安全到达雨顶坪村。事后,毛泽东感慨地说:“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

农历八月十一日,“杨先生”又要转移了。陈添裕等人把“杨先生”送到交接站,依依不舍,想起与“杨先生”相处的28天,他们对眼前这位“杨先生”充满了无限敬意和眷恋,但是尚不知道“杨先生”的真实姓名。而他们深知党内、军中的纪律、规矩,想问而不敢问,心头的话想说而不敢说。

“杨先生”亲切、慈祥地望着大家,显然是猜透了大家想要知道自己真实姓名的心思。为了感激大家,“杨先生”先从口袋里掏出大洋,给每人分发两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老乡

陈添裕捧着大洋,对眼前人说:“杨先生,你为天下穷人办大事,这钱,我们不能收,你就留着自己用吧。”说着,几个人一起把大洋还给“杨先生”。

毛泽东收起大洋,感激地问大家:“你们叫什么名字?”接着,掏出笔记本一一记下了他们的姓名。然后,又从笔记本撕下一张纸,写了几个字交给陈添裕。

陈添裕一看,纸上写着刚健有力、神采飞扬的三个字:“毛泽东”。

毛泽东!原来眼前的“杨先生”正是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毛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临别时,毛泽东对陈添裕等人说:“不管敌人怎么残酷,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坚持斗争,红军一定会回来,革命一定会胜利!”

9月下旬,毛泽东来到永定合溪养病,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

一天晚上,合溪区苏维埃政府文书拿着一份工作报告,准备呈送“杨先生”审阅。快到“杨先生”住处时,文书心里暗想:这么晚了,杨先生身体又不好……

正当他踌躇的当儿,拾头一看发现“杨先生”的窗口还亮着灯。

文书轻轻地走进去,说:“杨先生,这么晚了你还没休息?”

毛泽东微笑着说:“你也还没休息嘛!”

文书说完把工作报告送给“杨先生”,为了不打扰他,便起身告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第二天早晨,文书正在院子里漱口洗脸,忽见“杨先生”来到苏维埃政府门口,将工作报告送给文书。文书一看,只见“杨先生”在中间一处的“住”字上面画了圆圈,又在旁边写了一个“任”字,文书脸红了。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革命工作是认真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然的话,便会给革命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文书听了,深深地铭记在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这年的重阳节前,毛泽东辗转数处,来到上杭县城的临江楼居住。在临江楼上,毛泽东面对川流不息的汀江水,环视两岸竞相开放的黄花,遥望着无际的天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气呵成写就了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所著《采桑子·重阳》一词,表现的是清新昂扬、秋霜高洁的境界,显示了毛泽东在逆境中“海阔天空的心胸气度”和“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雄心壮志,以及对未来的必胜信心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毛主席一眼认出来客:你不是背过我的陈添裕!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新中国早已成立,毛主席定居北京。

毛泽东在1953年国庆节前夕,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在福建永定岐岭还有一位农民赤卫队员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想到此,毛主席马上口述电文,让工作人员帮忙寻找邀请陈添裕来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这边陈添裕很快也收到了毛主席从北京发来的专电,他对毛主席还记得自己感到喜出望外。但由于此时他家中有事,实在走不开人,于是便叫自己的堂弟陈奎裕代替自己前往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谁知这个堂弟一到北京,见了毛主席,毛泽东一眼便认出眼前人并非当年的救命恩人。毛泽东笑着摇了摇头说:“你不是背过我的陈添裕!你是看茶桶的。”

原来,陈添裕的这个堂弟个头比较矮小,而毛主席身材魁梧,用心一想就知道,此人当年肯定背不动“杨先生”。陈奎裕惊叹毛主席认出了自己,竟然还记得自己当年是看茶桶的。而毛主席却走上前紧紧握住陈奎裕的双手,感激地说:“我一直惦念着你们,没有忘记你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