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句话叫,有野心没问题,就怕你的能力配不上野心。还有一句话叫,有欲望没问题,就怕你的赚钱速度配不上你的欲望。

这些说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你想要的东西,或者你觉得自己理所当然配得上的东西,跟你实际配得上的不符,就会出问题。怎么定义“实际配得上”?很多人遇到这个问题就犯难了,这该怎么衡量呢?其实很简单,东西的价格和数量足以支撑多少比例的人拥有,再看看你在人群中的排名比例,大概可以估一下是不是你可以拥有的。

比如星巴克的咖啡便宜吧?其实并不便宜。但月入3000的人喝得起吗?30几块40块一杯要不是天天喝,也不是不行,但这就叫不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高速增长的社会都会出现一些大水漫灌的时候,它不仅仅是由信用扩张引起的,还有内需扩大,外来资金的涌入等等,共同造就了一时的繁荣。但这些都不是永久的,因为钱不是一个国家独有的,不是说进了你这里就出不去了,热钱热钱,意思是因为你这里热,所以才有更多临时性的钱涌进来,造成一种短期叠加以致于加速赶顶的趋势,但它们同样会因热度退却而抽离,那就是加速萧条了——这就是任谁都无法抵挡的周期啊。

可是很多人会被大水漫灌期给蒙蔽,他们觉得自己做点什么都能赚到钱,于是拼命去够那些事实上自己的社会等级配不上的东西——他们没有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其实在那个时期,他们的社会排名并没有怎么提升,手上的钱变多了都是假象,因为别人也变多了。这些都是一时的幻觉,是会回归的,什么时候回归?等这个国家回归了,身处其中的人也就回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收入回归的时候,资产价格也会回归,因为购买力支撑不住资产在高估期的价格,于是一定是双重暴击。但什么不会变?星巴克的价格不会变,苹果手机的价格不会变,机票的价格不会变,油价不会变……还有你的总负债金额,不会变。

举个例子你的收入很高,可能一年赚100万,每年净结余50万,你可能会每年都首付一套房子——你的每年收入增长速度甚至还可以一定程度抵得上还贷金额的增长,这可以算人中龙凤了。10年过去了,你赚了1000多万2000万,拥有了10套房子,看起来你的净资产应该很高,但这时候周期到了,双重暴击来了,你失业了,此时房价不用回调多少,跌30%多就够,你还有多少钱呢?你的净资产可能是0——也就是你赚了10年的超级高收入,最后结果是什么?全部白费,再跌或许你就得一辈子还债了。为什么这么惨?因为你的收入本来就是“假”的,是虚的,如果你的认知跟不上,没有固化成真正实的东西,那这些虚的东西就会烟消云散——反而是那些投资自己的人,倒因为继续拥有跟得上时代的能力,虽然可能在投资上也做过错误的决定,但不至于没法重来。

很多中产的幻觉是,自己的收入明明按照国际标准,就属于富裕阶层了,为什么不能过富裕阶层该过的生活呢?问题就在这里,你在国内内循环,玩的只是一个周期内的泡沫游戏,泡沫游戏是会回归的。而一旦你真的拿rmb去换美元去国外过富裕生活,就会发现这里的毛病了,因为你根本换不出去,我们有非常严格的外汇管制,你的换汇额度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支撑你过那样的生活。为什么?因为这样的管制可以人为地抑制流动性,如此就可以稳住外汇的兑换价格,使其并不真实地反映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就像我们前几年说的把北京的房子都卖了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如果真的可以,为什么不做呢?因为首先你卖不出去,其次人家根本不会接受rmb购买,凭什么你自己印些纸就能买真实的东西呢?这些都是虚假的购买力,背后是虚假的资产定价,和虚假的收入。

这些年在我们国家,国际学校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很多中产咬咬牙把孩子送去念,一年10几20万的成本,那么这个家庭的年收入至少要达到100万。可是我们有多少家庭可以达到100万的年收入呢,泡沫期可能有一些,周期一变化,还剩多少户,1/10有没有?还有很多拆迁户,想着卖一套房子就能让孩子上10年20年的学,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购买力又从何而来?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可以料想的是,很多国际学校以后招生会变难,因为周期要回归,钱要回归,中产的意识不是要回归,而是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回归。

大家都想让孩子接受精英教育,可事实上的精英能有多少?教育回本是极慢的,高价学区房,精英教育,这些都是中产的大坑,正常这种回报率的事儿我们都不会投资,但在孩子这里,很多人全然没了理性,他们把“对孩子好”跟“投资孩子”混为了一谈,把“投资孩子”跟“消费情感”搅在了一起,以投资孩子为名,过度消费一些自己消费不起的情感。最终不仅自己跌落阶层,还事实上间接连累孩子——想给孩子一个高起点,却想不到孩子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竟然是在小时候。

谁能投资?所有这些成本加起来,都不过是拔根毛的人,他们才能让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比如有1个亿的资产,保底压实至少可以有5000万是绝对稳的,上可以看到2/3亿,那么对孩子的投入就不必在意,他只要好一丢丢,就那么一丢丢,带来的比例加成就直接秒杀了投入的成本,于是就划算。但很多人本身就没多少钱,结果孩子好那么一丢丢对于资产比例的加成根本可以忽略不计,还把孩子真正的起点——大本金——给弄丢了。

今天又听到了一个能力不弱的朋友的失业信息,有感而发。清负债,减配置,只投资自己,为跟上时代而努力,少因情绪而支付溢价,如此,可暂保住社会等级无虞。

我们做企业,投资人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why you,为什么是你?这个钱为什么只能你赚?这些用户为什么必须选择你?你的护城河是什么?这个问题很经典,并不是刁难,我去投企业我也会问,你的护城河是什么?你的壁垒是什么?

但其实这个问题又不局限在企业,个人也一样,我录用你,凭什么?凭你会拧螺丝,那别人不会吗?你想升职加薪,凭什么,别人做不了你的事情?很多人浑浑噩噩,在于他们从来不梳理战略上的事情,混一天是一天,自然不可能有进步。其实这个世界是有很多捷径的,这个捷径不是说有个发财的路子,而是很多事情有更短的路径,你走对了,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步步向上,走错了,就原地踏步——你一步也能迈75厘米,你也一直在迈,就是没走对路。

张雪峰说把孩子打晕也不要报新闻学,引起了广泛争论,广泛到不得不关了评论区。其本质就是新闻学这个专业,它没什么壁垒。其实好多专业都没有壁垒,我说的没有壁垒的意思就是,你普通人跟个师傅,跟一两周,可能做得比专业出来的学生还好,这就叫没有壁垒,比如我经常说来我们公司面试的运营,就跟你大学学什么毫无关系,新闻传播运营自媒体等等,这些专业教的东西都跟我们实际需要的完全不相关,所以教科书这种东西在这种地方就是垃圾,我随便写一本的质量应该就可以超过这些教科书。

但有些东西不一样,比如你无法跟个师傅或者依靠自学,就在短时间内超越一个码农专业毕业的学生,是不是?这就是壁垒。

理论上很多人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都跟大学或者研究生专业无关,比如张雪峰自己学的和现在做的就毫无关系,但有壁垒的东西是一个别人很难有的优势——一个优势是你总比别人多一个选择,因为有壁垒就意味着稀缺;第二个优势是当你可以在其他工作中应用到这方面的优势时,别人无法通过简单自学就追平你的优势。

所以大学四年既然怎么过都是过,不如就掌握个壁垒,虽然不至于你未来就混得好,至少保了你的下限,是这个意思——看张雪峰的人中下层居多,因为他教大家的,往往就是保下限的事儿。我没有说张老师不好的意思,挺好的,很多人起点非常低,就是要保下限。

可能很多人会说,哎呀,那我已经毕业了没机会了怎么办?没事,工作以后也可以积累自己的护城河。我在《上行》里说,人最终的价值在哪里?在别人对自己的依存度——依存于你的人越多,依存度越深,你的价值越大,至于你在这个过程中收到了多少回报,这太不重要了,因为你价值大了,回报还是个问题吗?老员工稳步涨薪的逻辑在哪里?

不是对公司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是老员工对公司的熟悉程度,值得那一点涨薪,因为换个新人处理事情,很多时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对公司业务和人员的熟悉程度都需要积累,所以这点涨薪,确切地说,叫“人员替换成本”。很多老员工不是真的长了什么了不得的能力,他们的能力甚至原地踏步。你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原地踏步?你负责的事情没变,薪水随着年限微涨,那就是给的替换成本,公司对你的依赖程度因为你待得久了,业务和人员混熟了,而强了一丢丢而已,其实能力上你在老板眼里毛都没进步。

我们要的护城河,当然不能仅仅是这样而已。多数岗位只要不是打扫卫生类型的,都可以有自己的护城河,比如律师的证,好律师和好销售的大客户认同,运营积累的甲乙方行业资源,IP的受信任度,开发对新语言的熟悉程度,私募基金的人脉关系……所有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的,都是护城河。那有人说,我积累了送外卖的经验,是不是也是护城河?这种在我这里都不太能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