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教育,也是浸泡教育。

父母,是浸泡孩子的环境;父母的习惯,决定了孩子会获得怎样的滋养。

作者 | 土豆妈

有人将一捆大白菜,分成了两半,放在不同的水里浸泡。

过了一段时间,把白菜捞出来,分开煮熟,发现味道大不一样。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泡菜效应”,说的就是环境造就人。

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你从小给他什么样的氛围和环境,决定了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看到一个优秀的高三女孩,现在已经被保送到了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镜头前的她,从容自信,侃侃而谈,真的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看完她的采访我发现,孩子的优秀出众,从来不是靠天赋和运气,而是靠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母榜样的引领。

在女孩的记忆中,爸妈一直都是特别爱看书的人,每天晚上回到家从不碰手机,而是会各自坐在桌前捧起书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孩自然而然也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哪怕到了高三,也还是会坚持看各式各样的课外书。

爸爸还是个运动达人,妈妈在他的影响下也爱上了跑步,经常会去跑马拉松。

而她呢,也从小就喜欢运动,小学游泳、初中跑步、高中打排球。

她说,体育的内核早已经不知不觉刻在自己的骨子里了,只要一天不运动她就会觉得特别不对劲。

包括她的很多学习习惯,也都是从小就建立起来的。

比如说,她的数学成绩从小就不太好,爸爸就教会了她很重要的一点:整理错题。

爸爸总是对她说:“要反复去磨错题,否则它就会成为你的地雷。”

到高三冲刺保送时,那些错题本真就成了她最大的“财富”,这时候她才体会到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还有自己从小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五的饭桌时间。

全家人会围在餐桌上,她会跟父母聊聊这周的一些经历,父母也会分享最近的趣事、新闻、阅读资源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出类拔萃,得益于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

而她的习惯,离不开父母身体力行的指引。

在女孩的家里,从来没有命令和要求,父母不会说“你必须要去做什么”,而是会先去做给她看。

她看到父母都是如此,就觉得自己好像不这么做,都说不过去了。

家庭教育,其实就是浸泡教育。

家中的文化和氛围,父母的行为和习惯,就宛如那坛“泡菜水”,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浸染和塑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又羡慕又嫉妒。

然后再转头看看自家孩子,每天丢三落四、磨磨蹭蹭、一道计算题半小时还写不完,真的是气的直跺脚。

都是孩子,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要知道,白菜在清水里泡是一个样,在盐水里泡又是另一个样。

我们楼上住着一家三口,每天晚上一放学就会传来怒骂声和争吵声。

妈妈常常教训孩子:

“我让你写作业是害你吗?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要饭!

就你这样要饭可能都没人搭理你,你就等着饿死吧!”

孩子则是边哭边顶嘴:“你们凭什么管我?你们不是也天天一到家就看手机骂?你和我爸不也是小学毕业吗?你们怎么没饿死?”

爸爸时不时也会插上几句:“你看看你把孩子教成啥样了?都是你惯的!”

一家人天天互相指责、对骂,听着就让人头大。

就如莫言所说,现在有很多父母将孩子的坏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的身上,就是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父母跟孩子离的最近,相处时间最多,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最深。

想起《正面管教》的作者,曾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段时间,她发现孩子做事情总喜欢半途而废,玩魔方几分钟就不玩了,想看书没读几页就撂在了一旁。

她感觉很奇怪,就去问孩子到底怎么回事。

谁料孩子竟然说:“我是跟你学的啊!”

她这才想起,自己在写稿卡文时,总是会不耐烦的把稿纸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里,然后转头去做其他事。

她没想到,自己无意识的行为,竟然这么快就被孩子学会了,并形成了一种习惯。

从那之后,她就再不敢大意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在家庭的习惯中长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生活散漫,孩子也会随心所欲;

父母若是懒惰,孩子自然不会勤快;

父母习惯了摆烂,孩子也学不会上进。

你给孩子的,都是一些垃圾习惯垃圾环境,那就难怪孩子不成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我开的就是一个“漂白坊”,一群花花绿绿的孩子到我这儿来,我费了老大劲给他们漂白了。

可回家没两天,这群孩子很快又变成了花花绿绿的模样。

他不禁感慨,自己最大的无奈,就是“漂白坊”开的再成功,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因为家庭才是一座大染缸。

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父母就要先改变。

只有父母做好榜样,率先垂范,逼自己养成优秀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

  • 阅读的习惯

曾看过这样一幅发人深省的漫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不是车子房子和存款,而是读书的习惯。

想起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成长经历。

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起早贪黑工作,晚上到家还得操持家务。

可哪怕再忙再累,母亲也会在睡前坚持看半个小时的书。

正是母亲的这一习惯,让白岩松也爱上了阅读。

当时的他虽然调皮,成绩也不算突出,却很喜欢去图书馆。

不管是大人的书,小孩的书,甚至很多奇怪的书,他都读的津津有味。

这个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今他回到家最爱的还是泡上一杯茶,捧起一本书来看。

而白岩松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也成了一个小书迷。

儿子的空闲时间,从来不打游戏不玩手机,而是躲在房间里看各种书籍,还必须是纸质书。

学习上,儿子也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高三直接被保送到了国外留学。

老话说,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父母爱阅读,家里有书香,便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和浸润。

  • 运动的习惯

广西有位父亲,看到女儿每天无精打采,自卑内向,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便带着女儿一起去跑步。

刚开始,女儿叫苦连天,每次都哭着喊着要放弃。

但父亲却一直鼓励她,陪着她一起跑,两人硬生生坚持了200多天。

如今,女儿由内而外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体质变好了,脸上笑容也多了,整个人容光焕发、自信满满。

北大校长王恩哥说过,人的一生应该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另一个就是运动场。

运动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坚韧的性格和无限的勇气。

  • 闲聊的习惯

儿童心理学家曾追踪调研了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果发现孩子表现优异的家庭都有相似性:

父母都会温和地和孩子闲聊,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正是这些互动带来的愉快体验,会给孩子的心理注入能量,让孩子努力向上。

想起学霸史恺昇,就有一个特别会聊天的爸爸。

爸爸会从一个小瓶盖,和他讲到圆周率;

玩弹珠游戏时,爸爸又顺便教会了他4x5和5x4的真正意义;

谈到外星人时,还能给他科普十进制和二进制的优势......

这种松弛愉快的闲聊,不是刻意教导,而是寓教于乐,同时还拉近了父子两人之间的关系。

彭凯平教授曾建议,每个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个小时的闲聊时间。

少关注成绩,多分享生活;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共情。

这样,孩子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心理能量,以更加饱满的情绪和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 自律的习惯

郑渊洁曾经说过,自己每天都会坚持凌晨4点半起床写作。

女儿看到了,就会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郑渊洁告诉女儿,当我们把一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先完成,再去做其他事情时,心里会更轻松,否则做什么也不会踏实。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每天放学都会先完成作业再去玩,从来不需要大人催促和管束。

有时候郑渊洁心疼女儿,说让她先休息会再写,女儿却说“写完了才能休息好”。

就这样,郑渊洁从来没为女儿的作业发过愁。

许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作业拖拉、生活懒散、沉迷网络,各种不自觉,殊不知孩子都是在跟着大人的行为走。

父母连自己都管不住,就更别指望孩子能自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
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在孩子面前,哪怕是一句随口而出的脏话,一个习惯性拿起手机的动作,都会被他“复刻”。

你的习惯会变成他的习惯,你的言行决定了他的言行。

别总怪孩子,多审视自身。

要知道,一颗再好的白菜,若是放进一个漏气的菜坛子,或者遇到变质的泡菜水,最后也只会烂掉臭掉。

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