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结束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非毛化“思想,有人认为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放弃“毛泽东思想”,此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一些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将们听到这些话,尤其愤怒,他们相继公开表示,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毛泽东思想”

1980年,在中纪委的一次座谈会上,时任中纪委常务书记的黄克诚发表了自己对“毛泽东思想”及毛主席本人的看法。

黄克诚认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井冈山这面红旗,长征的胜利.......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他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任何人都比不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黄克诚最终做出结论:毛主席为革命操劳一辈子,一辈子都在为人民着想。对他的错误,我们应该谅解,应该抱着爱护、尊重的心情对待他,毛主席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在场的人听到黄克诚的话,老同志们纷纷洒下热泪,黄克诚这次谈话内容后来被人传出去后,引起了党内外的议论。

胡耀邦得知此事后,指示《人民日报》将黄克诚的全部谈话内容整理一下,然后加上语和标题发布。

不过,有心的人看了报纸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对黄克诚的谈话,《人民日报》发表的少了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对毛主席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得知此事后,并未多说,到了1981年的3月,黄克诚派秘书找到了总政副主任华楠。

秘书说:“黄老讲话共三个部分,第二、三部分《人民日报》已经发表了,第一部分是关于评价毛主席的,他们没有发表,黄老的意思是请你看看,是否可在军报发表。”

华楠没有立即做决定,而是找到了总政主任韦国清和另一位副主席梁必业,三人在经过一番商议后才表示,同意发表。

对于这个结果,黄克诚却又打了招呼:“先不要发表,让小平同志也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邓小平毫无疑问是党的第二代核心人物,黄克诚如此做,也无可厚非,邓小平后来看过后表示了同意发表,不过,邓小平也表示,内容同意,但是在具体的文字上还需要润色一番。

黄克诚表示赞同,随后,邓小平将润色文章的这个任务,交给了胡乔木。

胡乔木对文章很快进行了整理,而整理后的文章,也很快送到了黄克诚的手里,黄克诚看完,点了点头,不过,他又说道:“可以了,不过修改稿中把称谓“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过不去,还是毛主席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黄克诚的建议又很快反馈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邓小平得知后,同意了黄克诚的建议, 表示,还是改回“毛主席”好。

胡乔木接着又进行了修改,此事过后,文章才算是正式地发表出来。

邓小平为什么要胡乔木润色黄克诚的文章?为什么胡乔木要修改对毛主席的称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乔木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意思是指,在胡乔木的革命生涯中,他属于一个文学工作者,但又因他所处地位不一样,所以有了这么一个称呼。

胡乔木最大的特殊地位,便是因为他长期担任毛主席的秘书,而这个长期,指的是25年。

1941年,胡乔木来到毛主席身边,担任了秘书职务,最初两人见面时,由于毛主席工作太忙,只和胡乔木寒暄了一番,便转身忙于自己的事,29岁的胡乔木有些不知所措,在第一天的工作中,他是心怀忐忑度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胡乔木来到毛主席身边,看到毛主席正在埋头校对文稿《六大以来》的清样,胡乔木开口:“主席,我来干这个吧?”

毛主席听后笑了,他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说:“你这算找对任务了。”

由此,胡乔木正式开始了给毛主席做秘书的生涯,同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二战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战争之初,苏联被德军步步紧逼,引起了世界正义人民的忧虑,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坚定众人信心,毛主席决定发表一篇有分量的文章。

这个任务,很快交到了胡乔木的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乔木:“乔木,你给《解放日报》写一篇社论,题目就叫《苏必胜,德必败》,要抓住四点来写,第一,德国师出无名...第二,德国资源短缺,生产能力已扩至极限.....第三,德国法西斯四面出击,形式上是外线作战,实际却是内线作战.....第四,德国内不稳而外孤立,苏联内坚强而外多助......。”

说完,毛主席便催促胡乔木动笔。

胡乔木也没有让毛主席失望,虽然他这是第一次执笔这么重要的文章,但是他并没有胆怯和冒失,而是细心大胆,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写出了稿子。

毛主席看好稍作修改,便送到《解放日报》发表,事后,胡乔木没有得到毛主席的表扬,但是胡乔木知道,毛主席并不会轻易表扬秘书,没有批评,就是一种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有了这第一次的经历,此后胡乔木写起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用自己的笔杆子,紧紧地配合着毛主席的言行与部署。

那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年代,也是在这个年代里,胡乔木出色地干好了毛主席秘书这一职务,并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中共中央一支笔”的称呼。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胡乔木的工作表现不如之前,因而他在毛主席心里的形象也变了起来。

到了1961年,胡乔木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因而提出了休养的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很快批示同意,此后几年,胡乔木很少再见到毛主席,1966年,两人在杭州见面,毛主席对胡乔木说:“你回到北京,少说话,多看看,多了解情况。”

这一次的见面,也成为了两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而这一年,胡乔木作为毛主席政治秘书一职也正式的结束,从1941年算起,正好25年。

特殊时期结束后,胡乔木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1981年,邓小平之所以要胡乔木润色文章,第一是因为胡乔木对毛主席了解最深,第二,胡乔木在文学上,确实有才华。

那么,胡乔木为什么要修改对毛主席的称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在当时那个时候,胡乔木此举,很有可能是考虑到当时的大背景,由此,他做了这样的修改,不过要是从感情方面来说,胡乔木做出如此的修改,确实不合理,因为他毕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25年的时间。

而对毛主席尊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因而无论从什么时候称毛泽东为毛主席,都是合理的。

黄克诚看后表示不同意胡乔木对主席的修改,从这方面来说,似乎也能表现出黄克诚的坚定和认真,以及他的耿直和对毛主席的尊敬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