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格拉底不只是想获得一种对于善的本旨及其特质的更好的理解,更想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升腾出属于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以便使自己及其他人借以了解到自身的禀赋和更为崇高的潜力。这是反思的力量,也是对话与辩论的力量。

春暖花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去往南极的邮轮上,我偏爱每天早晨起来围着甲板绕行一圈,仿佛在绕行一个水上小花园,看到很多同船客人也在这样徒步晨练时,觉得并没有离开陆地,如果不是四周全是水面,根本感受不到正行走于大洋的浩瀚之中。

散步是我的开胃菜,对我而言,途中阅读才是最愉快的主菜之选。当在海面漂行时,全球通也不通了,我可以不受任何打扰,安静地在一个完全由陌生人组成的场景中,找一个最舒服的沙发,在海风与南美洲的暖阳下,舒展自己,此时最适合的读物莫过于哲学书籍。

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此时我正体验着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愉悦。书籍注解着我的思想,词语宣泄着我的想象,在这个阳光明媚的甲板上,满船的热闹绕过我的一隅天地,手握一杯清水,让活跃的灵魂穿越清透的空气,与先哲的思想交汇。

在字里行间,看到公元前399年6月的那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位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即将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是苏格拉底给我印象至深的场景,一个不违背自己信仰而安然的场景:象征着对雅典法律的服从,又象征着对自己内心召唤的忠诚,这是生命完成升华的那一刻。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在看到描述苏格拉底之死的画作之后,这样反思过自己:

“我在与人谈话时总是重视取悦于人甚于讲真话。为了讨好别人我常常为索然无味的笑话大笑……我从不对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公开表示怀疑……但是这位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也绝不折腰。他绝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

德·波顿的表达引发我的思考。苏格拉底能够既遵从于法律又谨守自己的信仰,正是源于他内在的自信,这份自信来自于内在的、深层次的哲学底蕴,使他能够面对不公正却保持合乎理性、安然自若的选择,并以其非凡的智慧流传于后世。这种思想的独立性给我巨大的启迪与震撼,也向我揭示了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可以抗衡曲意迎俗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随着苏格拉底,我此刻身处希腊雅典历史悠久的阿格拉(Agora),Agora这个名词源于希腊文的动词Ageiro,意为“聚集”。千百年前聚集到商业及市民生活中心的人,不只是来此地以物易物,寻求生活的满足,也是来这里交换并检验彼此的观念,寻求理想与人性的光辉。Agora坐落在雅典城邦的中心,而雅典城邦则是第一个真正民主政体的摇篮。

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汀(Daniel Boorstin)赞其为“西方世界赖以定义道德、肇造社群、陶铸国族、建立帝国”的发祥地。

就在Agora,就在这样一个聚集之地,苏格拉底不断地用反问和对话来启示人的崇高境界:

  • 何谓正义(dikeosyni),

  • 何谓德(arete),

  • 何谓中庸(sophrosune),

  • 何谓勇(andreia),

  • 何谓善(agathos),

  • 何谓虔心(eusebeia)……

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苏格拉底从不给对方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下面是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何谓善,经由苏格拉底的不断反问,学生自己在内心中获得确认。苏格拉底不只是想获得一种对于善的本旨及其特质的更好的理解,更想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升腾出属于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以便使自己及其他人借以了解到自身的禀赋和更为崇高的潜力。这是反思的力量,也是对话与辩论的力量。

可惜现下的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对话,没有时间去反思。在一个不做思考的世界里,人们盲从于所看到的现象,对世事茫然而彷徨,甚至无法界定真正的信仰。观念不健全几乎成为常态,人们没有先论证其逻辑性才全盘吸收流行的规范。人们坚定信仰的,往往是一种被奉为常识的思想,却浑然不知,这也是经验本身而非真理。

人们日复一日乏味地生活,即使是拥有巨大的财富,依然觉得贫困;即使拥有可能实现的创新技术,依然觉得匮乏;即使生活在充满生机的现实中,也觉得毫无出路可言。在一个过度物质化的世界里面,人们赖以抚慰痛苦、寄予希望的灵魂,已经不再真实。(本文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关注"春暖花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转载授权、演讲资讯,请联系花小蜜 ·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