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你真的不得不佩服一众“笔杆子”,那造词火候真是炉火纯青。

2023年8月底,作为中组部第一笔杆子的徐文秀同志发表了题为《“小油条”要不得》的新作,一时间引发热议。近日,此公又出神作《谨防“侧卧式”干部》,江湖再掀波澜,果然是血雨腥风。细琢磨,这些文章某种意义上,和《组织部的灯》有一拼。

好在高手不只在庙堂,更在民间,当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人联系起早先创造的“躺平式”干部,结合“侧卧式”干部,创造了“背手式”干部。

所谓“背手式”干部主要表现为,身居国家部委等大机构、高平台,离领导近、离基层远,实务经验没多少,笔上花活玩得欢,办公室关起门研究基层,茶水间拍脑门寻找问题,陈词滥调刷漆充创新,道听途说改编当调研。

这种干部既无法理解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也不能共情年轻干部的思想迷茫,反倒喜欢说大话、作指导,高高在上当“教师爷”,背起手来高喊“要整改”,官僚主义嘴脸令人恶心,形式主义作风尤显可笑。

可谓一针见血!

更有大神总结:“躺平式”干部,不干活的;“侧卧式”干部,有好处才干的;“站岗式”干部,只出现不干活,凑人头的;“慢走式”干部,干活低效率的;“蹦跳式”干部,干活不稳重的;“抢跑式”干部,干活不按节奏;“超速式干”部,不等上级同意批准就开干的。

造词,谁不会啊?

《谨防“侧卧式”干部》一文有这么一段尤令人诟病——于是现实中就出现了一种怪象,有的干部干事情要见到领导批件才肯干,遇事情要看到“会议纪要”才敢干,这种极端表现让人匪夷所思。

这不是匪夷所思,而是法无授权不可为,现在基层一线人做起来事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前有审计,后有纪委;左有检查,右有督导;上有巡视巡察,下有群众监督。步步为营,步步有坑。干得好那是领导有方,干不好那就是履职尽责不力。

基层问题本就多如牛毛,更麻烦的是遗留问题。如果要符合现有政策要求就没法解决,能解决的方法又不符合现有制度规定。这些问题只有领导才能协调解决,但领导又不能直接决定,还得开会研究集体决定,所以领导批件和会议纪要就是必须的。

现在接收到上级的文件多数是层层转发,层层加码,他们才不会结合实际发文,尽职免责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有很多听领导口头指示和承诺的,最终都倒大霉。责任追究直接到人,干得越多,出错几率越大,一出错直接处理你,根本不听你解释和苦衷。

而追责问责的时候,只查痕迹资料,哪怕痕迹资料又是一种形式主义,但关键时候你拿不出来,你就完了。错了就要认,被打要立正,这个锅不可能让大领导背,最后你慢慢扛着。而且,处理就是为了震慑,那其他人怎么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你不给“尚方宝剑”,钦差怎么干?你还要怎样?我还能怎样!

因此,不论是《“小油条”要不得》,还是《谨防“侧卧式”干部》,都属于纸面文章那一套,剖析问题和分析成因都不能触及灵魂,光谈现象毛用木有。早在《“小油条”要不得》一文发布后,就有人指出,“小油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就是阶层固化,就是实绩、能力、学历等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而来的结果发挥作用越来越小,“关系”成了个人职务晋升的决定性因素。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当皇帝担心丐帮做大做强威胁到皇权时,主人公坦言:“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鬼才愿意当乞丐呢?”但凡激励机制有效,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反馈,脑子不好的才会当“小油条”,才会选择“躺平”“侧卧”。

再者,我们不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畜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实话实说,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是不如上面,基层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如上级,出错率和违纪违法量远大于上面,但是我们还必须睁开眼看看,基层干部体量极其大,一线干部承担的工作任务任务尤其多,很多时候难以面面俱到。萝卜快了不洗泥,当你应接不暇的时候,哪能保质保量?

何况,干得也不差啊!不论是精准扶贫,还是疫情防控,不论是走街串巷,还是进门入户,哪项工作不是他们用脚步去丈量的?所以说上面的干部不能没有良心,要有人性。

还是那句话,有调研的功夫有扣帽子的功夫有造词的功夫,真不如去基层帮一线干部分担点具体工作,亲自吃吃苦、尝尝味、干干活,免得眼高手低、引发众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