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宁波市2023年度知识产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以及市中级人民法院、宁波海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一起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国宏从5个方面通报了2023年度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情况。

01

知识产权高标准体系提速建设

2023年,我市修订实施《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重大项目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制度列入规章立法项目,《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出台,法律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五个国字号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中长期总体规划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进“打造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先进市”和“知识产权海外保护样板区”等标志性成果建设,部分重点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02

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量质齐升

2023年,我市持续开展高价值发明专利质量提升行动,凝聚源头创新合力。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5.5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8.67件,同比增长29.3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2万件,较2022年增长21.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率超93%。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107家,总量280家,居全省首位。

在实现专利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市一体推动品牌培育、版权登记、植物新品种登记等全门类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全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48.9万件。地理标志63件,数量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版权登记量突破1万件。新增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22个。全市45个项目获首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位居全省第二。

03

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亮点纷呈

2023年,我市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渠道更加通畅,充分挖掘和放大知识产权经济价值。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磁性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创建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推动成立省级塑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

2023年,我市知识产权供需对接更加便捷。在计划单列市率先建成地方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成交易1279项。全市登记含专利转让的技术转让合同232项,交易额50.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27%和71.5%。深化产学研用,加快推进宁波科技大市场3.0建设,线上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5项,实现合作金额3.75亿元,同比增长101.6%。推进专利开放许可,盘活高校院所“沉睡”专利1259件;加快推进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20件地标产品产值等级达亿元以上。

2023年,金融赋能提质增效,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直接引导社会投资额5.79亿元;知识产权保险累计保障额度超1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近400亿元,惠及企业982家,首次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榜首。

04

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提能增效

2023年,我市提速行政“快”保护。宁波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连续三年走在全国“第一方阵”最前列。市场监管部门实行“简案快办”,专利行政裁决案件办案周期比法定时限压缩66.7%以上;省、市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增加至588个,数量全省第一。版权、文广执法部门推动设立版权纠纷“共享法庭”;海关持续开展“龙腾”专项行动,“亮剑”等执法行动,精确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2023年,我市持续深化司法“严”保护。公安机关扎实开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专项行动,去年侦办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173起,移诉犯罪嫌疑人317名。检察机关在全省率先出台知产犯罪企业合规指引。市中级法院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案件“三合一”“繁简分流”等审判改革,全市法院知识产权条线收案7399件,服判息诉率92.4%。

2023年,我市创新推进行政、司法协同保护。在全国率先跨市域开通专利复审无效优先审查通道,深化与上海、杭州、舟山、蚌埠等地一体化执法合作,实现市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同质同效。部门共建审判技术辅助调查和重点易受侵权商标保护等协作机制。同时,针对宁波外向型经济特点,我市积极构建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预警通报和多元解决机制。2023年,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宁波分中心指导案件39起,帮助甬企挽回经济损失2920万美元。

05

知识产权高效能服务推陈出新

2023年,我市大力推进增值服务集成改革。发布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迭代升级“知识产权智保”公共服务平台。市知识产权综合体实现177项业务“一楼通办”,全年累计办理各项业务2.33余万件,增长49.9%。

同时,我市积极打造公共服务综合矩阵。去年,宁波高新区、鄞州区大学生(青年)创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示范区。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获批新增智能制造领域专利预审通道,将大大加快创新主体获权。2家机构获批筹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

我市还加快营造优质知识产权创新生态。成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高级专家智库,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首批12名专家受聘入库。发布全省首个《企业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能力要求》地方标准,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指南。2023年,全市认定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800余人,比2022年增加36%。

下步,我们将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为牵引,以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为重点,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保护质效,实现服务增值,有效激发创新活力,有力护航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记者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获批新增智能制造领域专利预审通道,将大大加快创新主体获权。请问专利预审通道面向哪些产业领域?相比于普通通道,专利预审快速通道有哪些优势?

李国宏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专利授权周期长短直接影响企业从创新到市场的速度。相比普通申请模式,专利预审通道具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专利审查周期大幅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可以由平均22个月缩短至3—6个月(最快32天),而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由平均7—8个月缩短至1个月(最快3天),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周期由平均6个月缩短至7个工作日(最快2天)。二是专利申请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初步检索和审查,预审员能够对申请人专利文本申请质量进行专业指导,避免文本错误和缺陷,提高获权概率。目前,通过专利预审并加快的案件,整体授权率高达93%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的授权率由普通通道的40%-50%提高至80%以上。

近年来,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迭代快、知识产权密集程度高、企业创新活跃,对专利“快保护”的需求十分强烈。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积极推进专利预审“智能制造”领域扩展,在事业编制总量紧缺的情况下,宁波市委编办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增加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事业编制8名,保障新增产业领域的预审人力。2023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宁波保护中心新增预审服务领域,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制造产业。目前,宁波保护中心在人员招录与培训、场地建设等方面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正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请智能制造产业服务领域验收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全方位发挥专利预审“双通道”优势,面向汽车及零部件和智能制造两大产业领域,提高预审通道服务的覆盖面,服务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以上,推进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知识产权贯穿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商业转化和利益分配全链条,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推进知识产权案件诉源、案源、执源、访源“四源治理”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

沈海东答:推进知识产权案件诉源、案源、执源、访源“四源治理”,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正高效解决知产领域纠纷的必然要求。全市法院紧紧围绕高水平护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宁波知识产权审判当事人“一件事”集成改革工作实施细则》,持续提升实质化解矛盾纠纷成效。

一是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属地纠纷属地解。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在原有8家巡回审判点的基础上,今年新设立慈溪巡回审判点和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巡回审判点,打通司法服务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探索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停止侵害判项执行模式,与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停止侵害裁判信用监管机制,共享具有持续侵权、重复侵权可能的企业名单及相关信息,由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利用上述信用风险信息实施差异化监管,发现异常的,依法协同处理,共同遏制知识产权持续侵权、重复侵权现象。

二是强化指导协调,促进行业纠纷行业解。聚焦知识产权技术类纠纷多发领域,在宁波市科技创新协会、软件行业协会等5家行业协会特设共享法庭,由5名专业法官定向联系指导,以“一行一导”的结对模式打造行业调解、司法指导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通过“联合走访调研、面对面座谈、预约式授课、典型案例发布”等方式回应企业关切,放大行业解纷能效。

三是强化力量整合,助推市场纠纷市场解。强化与市司法局、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阿里巴巴调解平台等职能部门对接协作,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23年共指导驻院律师诉前调解知识产权纠纷1047件,成功化解393件,诉前调解成功率37.54%。综合运用“示范判决+个案指导+司法确认+强制执行+司法建议”全链条辅助措施,提升市场化解纷的规范性、实效性。

四是强化知产审判示范、宣传效应,引导潜在纠纷提前防。牢固树立降低上诉率就是案源治理的理念,2023年知识产权案件息诉服判率达92.71%,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坚持“有信必复”,妥善化解案件涉诉信访。全市法院积极开展“我是院长,现在开庭”活动,今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北仑、奉化、慈溪三个基层法院的院长担任审判长主审了知识产权类案件。今年4月23日,由市中院院长唐学兵担任审判长,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仓储智能化改造项目系列合同纠纷案件,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整体调解,形成一揽子实质化解现有纠纷、预防后续纠纷的最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宁波海关在保护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接下去,还有哪些举措和打算?

梁丹虹答:近年来,宁波海关持续在进出口环节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和保护工作,将精准助企纾困、便利企业维权,作为支持企业创新、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重要落脚点,从龙头企业服务、口岸精准拦截、后续司法衔接等环节入手,全方位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护航自主知识产权开拓国际市场。

一是服务“前推”,防范进出口侵权风险。主动对接海田控股集团、舜宇光电等“浙江出口名牌”“专精特新”“全国单项冠军”企业,深入企业现场,解答进出口环节中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精准服务企业需求。实施“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为在国际市场上被侵权、或存在侵权风险的企业提供有效帮扶,成功解决宁波天虹文具、余姚富达电子、中国第一铅笔等企业出口受阻等“痛点”“堵点”问题,受到企业肯定和好评。2023年以来,共收到企业感谢信和锦旗近20件。

二是精准拦截,加强侵权打击力度。一方面,通过举办执法培训,进一步提高一线执法人员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熟悉程度,提高现场查发效率;另一方面,主动开展侵权情报收集,加强风险研判,对辖区内多次被侵权的自主知识产权予以重点关注,提炼风险参数,建立侵权风险数据库,提高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23年以来,宁波海关查获各类自主知识产权侵权案97起,涉及“HONOR”“OPPO”“抖音”等知名国内品牌,产品涉及耳机、手机壳、服装等。

三是加快处置,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优化知识产权办理流程,形成“快速确权、快速办理、快速维权”的作业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提升企业获得感。同时,完善“两法”衔接机制,建立案件移交和证据调取快速通道,便利企业维权。2023年以来,共向省、市公安机关通报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线索68起,立案移交案件5起。

今年是中国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三十周年,我们一方面将继续开展“龙腾2024”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服务措施,深化落实“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持续帮助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维权解难,开拓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宁波市行政、司法机关跨部门合作,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助力宁波外贸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金融是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助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能否简要介绍下我市知识产权金融的开展情况,已经取得的成效?

严斌答: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支持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与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引导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助力“知产”变“资产”。宁波监管局与市市场监管局、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等部门加强协作,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2023年,宁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到了394.11亿元,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34.79亿元,位居计划单列市第1。

二是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提升服务效率。2023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金融监管总局支持下,宁波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线上办理试点经验,在全国首批开展线上办理全流程无纸化试点。目前,全市已有超过130个银行网点可办理线上质押登记,线上化率达82%,极大提升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办理效率。

三是建立信息共享和推送机制,推动精准对接。宁波监管局建立了“大数据+名单制+平台管理”的走访机制,充分利用监管大数据和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形成重点走访企业名单,组织银行保险机构一对一上门对接,点对点满足金融服务需求。2023年,组织走访企业2.25万户,其中拥有知识产权的无贷企业827户,新增授信3.18亿元。

四是探索知识产权价值内部评估,破除堵点难点。宁波监管局支持有条件的银行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探索解决知识产权“评估难、评估慢、评估贵”的堵点难点问题。比如,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率先使用知识产权内部评估模型开展评估;泰隆银行宁波分行创新“看专利,看股权,看市场,评技术,评发展,评前景”的“三看三评”内部评估模式。

五是完善知识产权保险服务体系,强化风险保障。宁波成立了全国首家实体化运行的知识产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指导辖内保险机构开发知识产权保险17款,其中,全国首创6款,覆盖了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方面,率先实现了工业产权领域三大服务体系保险全覆盖。2023年,宁波知识产权保险为1461家企业的8779件商标、3129件专利和25件地理标志提供风险保障10.7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科技局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知识产权创造产出以及应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红辉答 :2023年,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围绕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升,市科技局开展了四方面重点工作,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让知识产权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完善了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强化统筹推进,修订实施《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发布了《宁波市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实施意见》等“1+N”政策体系,出台了每年财税支持超200亿元的“科技新政15条”;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的“出题”机制,启动“科创甬江2035”科技计划,分类分阶段给予支持;举办首届重大应用场景创新大赛,通过“以赛代评”“以赛代招”等方式,加速技术熟化和成果的转移转化。

二是强化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全省率先布局建设企业创新联合体,“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试点。建立省市联动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获省“尖兵”“领雁”科技项目立项支持38项、推荐申报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58项,均创历史新高。以创新为导向,首次开展企业研发50强评选,量质并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全市高企数量达到7014家,实现三年翻番,连续两年高企的增长速度均居全省第一,成为我市最大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群体。

三是构建了全链条的成果转化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高质量办好中国创新挑战赛等赛事活动。2023年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888亿元,同比增长72.1%。持续推动宁波科技大市场建设,发布科技成果1641项,挖掘技术需求1554项,全市技术经纪人突破1500人。探索“科技成果池”+“先用后转险”等机制,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市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的,以“基金+奖补”方式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支持。

四是提供了精准研发创新服务。全力推动实施规上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两清零一提升”等专项服务行动,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政府+市场协同助企”的特色模式,2023年全年服务企业超过7000家。推动“研值在线”数字化改革,上线“企业研发管理”等模块,及时了解全市企业科技创新状况。优化惠企政策兑现的流程,企业研发费用政策享受“批量导入、一键归集”“系统汇总、一键生成”,2023年共计有2200多家企业享受研发后补助经费3.6亿元。

来源:宁波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