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为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结束了他注定复杂且波澜的一生。

蒋介石的一生,经历过从浮浪子弟到“新青年”的浪子回头,作为投机者又一跃成为国民党的首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件件近乎影响历史的大事件都绕不开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列宁曾经说过,历史问题一定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所以评价蒋介石,也需要将他放进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而在蒋介石一生活动的历史中,周总理与毛主席是怎么都绕不开的点。

周总理从最初的共事者到分道扬镳,对蒋介石不可谓不了解;毛主席作为蒋介石一生最大的对手,他对蒋介石的分析自然是鞭辟入里。

而通过我党这两位领导人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可以让我们不致深陷于蒋介石的某个侧面,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以及评价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周总理

周总理与蒋介石是老相识了,半个世纪的相交里,二人曾是同僚之后又成为对手,之间不可谓不熟悉,所以周总理是基于怎样的相处,给予了蒋介石“拙劣模仿拿破仑”的评价?

周总理与蒋介石开始相交共事,是1924年黄埔军校初办时。

蒋介石曾是浮浪子弟,经由“吾日三省吾身”的亡羊补牢,后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

不过此时的蒋介石在革命中也不过是个小角色,能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完全是因为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

至于蒋介石为什么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周总理日后曾谈及此事,并给出了两个原因。

一是“蒋介石与孙中山的亲近首先是因为陈其美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其美

陈其美是始终追随孙中山的,据说孙中山在组织中华革命党的时候,为确保行动保密,曾要求所有参加者需要在誓词上打手印,当时参会的很多人诸如汪精卫、胡汉民等都不愿意,是陈其美第一个宣誓、打手印,为孙中山打开了局面。所以陈其美是深受孙中山信任的。

而蒋介石作为陈其美的徒弟,得到了与孙中山接近的机会。

二是“蒋介石在永丰舰的事情上蒋介石投了一个机”。

周总理谈及的“永丰舰事件”发生在1922年。

蒋介石清楚地明白,他离开孙中山将会“一无是处”。所以当时在上海做生意失败的蒋介石,听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赶走孙中山时,蒋介石觉得有机可投便从上海跑到永丰舰,誓与孙中山共存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

那时,陪孙中山度过难熬的40天的,是蒋介石,也正是那时候孙中山相信了蒋介石,也是一个坚定不移跟随他的“信徒”

因为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加上蒋介石自己的极力争取,蒋介石率领代表团访问苏俄,在讨论的若干问题中,便包括苏俄帮助孙中山在国内建立军事学校,即黄埔军校。

1924年5月2日,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为黄埔军校做了很多事,开设军事课程,不仅从传统中汲取也借鉴学习军事理论,《曾胡治兵语录》《拿破仑传》等都是蒋介石极力推荐的。

与此同时,蒋介石请求张申府,推荐一些旅欧的优秀人才来黄埔军校执教。而张申府给的几十人的名单里第一个便是周恩来。

经由我党批准入职黄埔军校后,短短几个月,便被蒋介石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作为周总理杰出才干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这时期,有理由判断,周总理与蒋介石作为同事合作是蛮愉快的。

广州商团事件,蒋介石缴获广州商团偷运的枪械。在孙中山曾一度打算妥协的情况下,周总理与蒋介石都摆明了绝不妥协的态度。

蒋介石与周总理也率领了黄埔军校的学生参加了战斗,并最终击溃商团取得胜利。

杨希闵、刘振寰叛乱事件。在孙中山逝世,广东革命政府因群龙无首而各自为政的时候,杨希闵、刘振寰推举唐继尧继任大元帅。

蒋介石与孙总理坚决反对,并率领东征军回广州,平定叛乱。

廖仲恺被刺杀事件、两次东征等等,周总理与蒋介石的合作都十分地紧密,且周总理在工作上也极大地帮助了蒋介石。

无外乎蒋介石止不住地赞赏周总理:黄埔军校里他最得力的助手,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邓演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不过正是在廖仲恺被刺杀事件后,涉及该案件的与胡汉民、许崇智有关的人员皆出走,蒋介石迅速地掌握了军事领导权,并于1926年3月20日发动中山舰事件。

国共两党关系迅速冷淡,周总理作为共产党员自然与蒋介石拉开了距离。

其实中山舰事件之前,周总理并非没有察觉到蒋介石的“狼子野心”,只是数次汇报无果,这才让蒋介石有机可乘,让蒋介石与右派勾结,向我党进攻,向革命示威。

也正是这一段在黄埔军校共事的日子,让周总理对蒋介石的“政治手腕”有了充足的了解。

所以在国共两党决定北伐之时,蒋介石特意宴请周恩来表示邀请周总理“一道北伐”,并说将“共事过的共产党人以知己看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透蒋介石为人的周总理自然是委婉地拒绝了。

从后北伐、“四一二政变”,蒋介石与我党彻底决裂,周总理与蒋介石自然也分道扬镳。

甚至周总理面对蒋介石越来越嚣张的气焰,周恩来冒着腥风血雨,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发动起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反抗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真正地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自此,蒋介石与周总理各在其政党,各谋其事,二人也从同事变成了对手。

“当他在革命队伍时,他还是挂革命招牌,利用人民以增大自己的力量和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在与美国记者苏兹贝格交谈时,曾评论蒋介石,而这段话可作为蒋介石在北伐时期,以及重庆谈判时的注脚。

蒋介石挂羊头卖狗肉,利用“革命”去达成自己的野心与利益。

除此之外,周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的时候。

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的牵头下,穿越国民党的封锁,在安塞县白家坪采访了周总理。

周总理在这次采访中便表达了他对蒋介石的评价。

蒋介石若是作为一个战术家,那么是一个拙劣的外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在蒋介石共事时便发觉蒋介石推崇拿破仑,甚至拿《拿破仑传》作为反向“教材”向学员传授军事知识,所以周总理便直言蒋介石是对拿破仑拙劣的模仿。

周总理指出,如果是拿破仑,那么士兵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精神,以及必胜的意志是他最大的依靠,而蒋介石做的可以说是非常差劲

蒋介石拙劣地模仿拿破仑,把他的部下当成“敢死队”,而自己则是领导这支“敢死队”的英雄。所以每当蒋介石领导一个团或者一个师的时候,总会是一团糟。

不知所谓的鼓舞与洗脑,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冲锋陷阵,一辈子打仗的思路竟和他早年刚加入革命的时候一样,周总理所谓“拙劣地模仿拿破仑”便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早年间,蒋介石在杭州起义期间贯彻的正是这种思维。

蒋介石在杭州组织了百来人的“敢死队”,并由自己担任队长和先锋。

可以说,作为同事,周总理看透了蒋介石的为人;北伐阶段,周总理看清了蒋介石“两面派”的本质;再之后作为在军事上有过冲突、交锋的对手,周总理也摸清了蒋介石“一招鲜吃遍天”的拙劣。

甚至在“西安事变”之后,出于对国共两党合作以及抗日统一战线的考虑,周总理还总结出一套办法来与蒋介石交流,以达成驱逐侵略者的目的。

相较于周总理层层剖析的坦率,毛主席作为蒋介石最大的“敌人”,他对蒋介石的评价则显得非常幽默戏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46年,安娜·路易斯·斯塔朗到延安采访,在采访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便谈到了他与蒋介石的几次见面。

毛主席与蒋介石第一次碰面是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当时作为湖南代表发言,而蒋介石则只是列席会议,在国民党内只是个“小角色”。这时的二人,毛主席侃侃而谈、神采奕奕,而蒋介石则显得落寞沮丧。

二人并未交流,自然也不知道往后便会成为各自党派的领导人,并且争斗一生。

与周总理不同,毛主席与蒋介石见面都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这种场合,像是两个国家领导人见面一样,评价大多带有政治性,所以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事件”可以讲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毛主席对蒋介石都有一些评价,但贯穿毛主席人生观的,当是在一次大会上毛主席称呼蒋介石为“教员”。

1956年,毛主席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话时说:“蒋介石是中国最大的教员,教育了全国人民,教育了我们全体党员。

毛主席认为人需要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而蒋介石是中国最大的教员。

这是毛主席的辩证法,也是幽默地评价了蒋介石,直言蒋介石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给我党以及人民树立反面的“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与毛泽东

“蒋介石这个人权力欲望很大,可是自己能力又不够,手底下也没有人才,所以经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毛主席清晰地表明了蒋介石权力欲望大的性格特质,可谓精辟。

因为权力欲望很大,蒋介石永远不能对下级充分信任,蒋介石自己又是犹豫不决的性格,常常做一些“越级指挥”的事情。

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在东北接连丢城失地,无奈之下便想起来了已被闲置的卫立煌,希望借重他的军事才能和在抗日期间,立下赫赫战功的威望,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立煌

卫立煌的才能受到了我党以及美国驻军的赞扬,可谓是国民党为数不多的、真正能干的将领。

蒋介石将卫立煌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将如此“重担”交付给卫立煌的同时,蒋介石又像“皇帝”一样对手下极其不信任。据说卫立煌在出发前去东北任职之前,蒋介石还亲自审查一番卫立煌的秘书,以确保卫立煌的“忠诚”。

卫立煌到东北后,压根不管蒋介石的命令,总是把主力集中在沈阳、长春附近,拒不出战。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面对解放军的进攻,卫立煌依旧按兵不动,认为锦州解围应由关内出兵解决。蒋介石于是三飞沈阳,亲临指挥,将卫立煌丢在了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沈战役

且不论卫立煌与蒋介石在战场上的判断正确与否。蒋介石心怀着不信任,不信自己人的忠心,亦不信手下人的才能,甚至还抱怨国民党,没有像周总理这样的人才为他所用,这就显得颇有些没有自知之明了。

所以毛主席谈及蒋介石手底下没人可用,其实蒋介石当为“始作俑者”。

反观毛主席,深刻理解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的道理,对前往前线的将帅近乎百分百地信任。

比如说在淮海战役上,毛主席听从粟裕的想法,达成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也难怪,连张学良都说蒋介石“用的是奴才而不是人才,因为他手下的人都是没有人格的”。

可以说,毛主席称呼蒋介石为“教员”,正是通过蒋介石来反省自己,反省我党。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便是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蒋介石解放战争失败跑到台湾省偏于一隅之后,美国欲挑拨大陆与台湾关系之际,毛主席对蒋介石的评价又宽容和蔼,甚至对蒋介石关怀了起来。

1965年7月,毛主席亲笔写词,让曹聚仁将其带给蒋介石,其中两句便有:“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意在说大陆向蒋介石敞开。

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时候,也曾谈及过蒋介石,说道:“实际上,我们同他(蒋介石)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

事实上,这无疑体现出来了毛主席的胸襟,以及他看待蒋介石这个“敌人”与常人不同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用睿智的眼光判断出蒋介石实为纸老虎,做到了知己知彼;大势已成时,毛主席便想着蒋介石的“好”,知道其对故乡有一种难舍的怀念,知道蒋介石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大陆看看,甚至可以提出可以拿庐山出来给蒋介石“养老”。

这些种种无不都是在表明,毛主席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政治性的,体现的是毛主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格局。

毛主席的评价,不仅深刻切中蒋介石的某一个侧面,而且还有更深层的目的。这个目的既简单又复杂,就是让人民拥护的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上记录蒋介石如“荆轲刺秦”一般怀有英雄豪气,时像曾子一般“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错误时常也表现出很“真诚”的悔恨。

但这些往往只是表象,它们像昙花一现般短暂,然后迅速地淹没进了蒋介石的野望中。

贪念、欲望,对权力的极致渴望,对政治的极致亵渎,让蒋介石只相信自己。

一为公,一为私,这便是毛主席与蒋介石最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