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hào)是何时写下这首《黄鹤楼》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从李白为之“搁笔”来推断,当作于公元728年前后。

此时的崔颢20出头,已经进士及第,因没有得到重用,随后游历天下20余载。

公元724年,李白仗剑出蜀,在扬州流连了一年多,挥金30万。随后李白来到了安陆,并与孟浩然相会于江夏,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江夏行》,这期间李白首登黄鹤楼,而他后两次登黄鹤楼的时间就比较晚了。

黄鹤楼坐标武昌,唐代为鄂州,属江夏江南西道。

公元223年,孙权修筑夏口城,在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因此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崔颢在此题诗后,黄鹤楼声名更振,自古有“天下绝景”之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因此黄鹤楼也有“崔氏楼”之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对黄鹤楼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之所以李白会这么青睐黄鹤楼,是因为黄鹤楼有神话传说,曾有仙人在此乘鹤飞升。而李白信道教,出翰林后曾登紫极宫,授道箓。

寻仙问道是李白的精神寄托,或者从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后,他就更认为自己他日也能乘鹤而去,所以临终绝笔还在写: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遗憾的是,崔颢早有诗题在上面,这也成了李白一生的遗憾。

据不完全统计,黄鹤及“黄鹤楼”在李白的诗中,出现过20多次: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

李白为崔颢这首诗“搁笔”,一度成为历史文化谈资,后人更是在黄鹤楼东侧建“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

当时,李白还写了一首打油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公元758年,已经58岁的李白因“永王璘案”入狱,流放夜郎,次年遇到大赦,李白回程首先去的地方就是金陵,并登凤凰台,仿照崔颢的诗写下了: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因此,李白也算了了无法在黄鹤楼题诗的遗憾。值得一说的是,崔颢这首《黄鹤楼》是李白一生中唯一自叹不如的诗,可史书中关于崔颢的记载实在太少,仅录:唐代诗人,有文无行,终司勋员外郎……

为何无行?

笔者经过翻阅资料,相互比对,寥寥找出关于崔颢的一些生平事迹,简单概括为:好酒、好赌、好色……

总之,风评很不好,下面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崔颢这个人,以及他的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崔颢,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仅在唐代就出过16位宰相,时至中晚唐,天下人公推崔氏为“士族之冠”。

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崔颢难免会有些“公子哥”的习气,甚至“纨绔”。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崔颢登进士第,得官太仆寺丞。可他这个人多少是有点“不务正业”,就连写诗也很浮艳,尤其好女色。

“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崔颢选择妻子,一定要挑最美的,这也不过分。过分的是,腻了以后他就休掉,然后再娶、再休,如此往复。

有一天,北海太守李邕邀请他到府中做客,并备下了美酒佳肴,席间还有许多名士作陪。可崔颢却写了一首《王家少妇》赠李邕: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谿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邕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一时有“文士之冠”美誉,他见崔颢如此轻浮,当席拂袖而去。

因为在官场不受欢迎,崔颢后来就开始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到过塞外,所以他笔下也有很多边塞诗。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这首《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就是他对自己人生梦想的抒怀,更是他想象中的浪漫。由此可见,崔颢除了好色,也并非一无是处,贪酒好赌是唐代诗人的共性,不然就不会有“饮中八仙”。

尤其是在写诗方面,崔颢确实才华横溢,我们都知道,王翰和王之涣凭借一首《凉州词》,就足以在大唐诗坛立足。

而崔颢笔下却有《辽西作》《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霍将军》《题潼关楼》《渭城少年行》等诸多佳作,更不用说还有《黄鹤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崔颢被召回京,任监察御史,后转官司勋员外郎。

此时的崔颢,已经进入到人生暮年,没有了少年时的锐气,更没有了青年时的浮夸,所以可以安安稳稳当官。

公元754年,崔颢卒于汴州,终年51岁。

《河岳英灵集》曾这样评价崔颢: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其诗可与鲍昭并驱也。

纵观崔颢这一生,因身出名门裘马轻狂,玩味于世,中年浪迹天涯,活得潇洒自在,虽风评不佳,但凭借一首《黄鹤楼》仍可留名青史。

毕竟,这是连李白都服的诗。

有时候也很好理解,崔颢含着金钥匙出生,家里不缺钱,他自己对功名也没什么渴望,纵情声色可能是他唯一能找到存在感的方式。

至于李白心心念念的黄鹤楼诗,他可能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也不关心谁在黄鹤楼题过诗。

某种程度上而言,崔颢是个相对自我的人,所以能用半生去玩,晚年了才回朝继续为官。

相形之下,他要比李白、杜甫活得更加自由潇洒,生于盛世,死于盛世,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