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十一月,汴京城发生了一场短暂但却为宋人所熟知的混乱事件。

事件的起因在于,当年宋太祖举行了即位以来第三次的南郊大礼,仪式完毕后,依照惯例犒赏文武百官。

其中隶属于殿前司御马直的军士,太祖体念他们郊礼时担任扈从任务的辛劳,特命增给他们每人五千的额外赏钱。

然而,皇帝这份额外的厚赐,却意外地引来了另一支同样隶属殿前司的部队的强烈抗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祖剧照

川班内殿直

这支部队,大约只有120人左右。他们是在孟蜀后主孟昶于干德三年(965)投降后,由太祖从投降的蜀军中亲自挑选武艺、才勇出众的精锐,共分作十个班,因而被称作“川班内殿直”。

或许,当初太祖是为了展现他对这支新附之军没有厚此薄彼的心态,因而让他们能够拥有与高阶的禁卫军御马直相同丰厚的廪赐优给。

因此,这群川班的军士认为,依照过去皇帝的宣示,这次的郊赏他们也应该同御马直一样,能够获得这笔额外的赏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祖剧照

结果,当有司通知他们不在这次额外增赏范围内的时候,部分心有不甘的军士便像受委屈的平民一样,跑到登闻鼓院去击鼓鸣冤,希望皇帝能够直接给他们一个交代。

但这批军士始料未及的是,他们集体抗议的行动,竟然深深触怒了皇帝。

太祖之怒

宋太祖认为,“朕之所与,即为恩泽,又安有例哉?”因此在盛怒之下,他先是派遣中使将这些四十几名诉冤的军士全部抓回军营,并各杖二十大板以示惩戒。

隔天,怒气未消的太祖,更是直接下令将这些抗争的军士全部处斩,其余未参与鼓噪的军士,则降隶为侍卫司的骁捷军,而该班军校也皆遭到受杖、降职的处分。

于是,这支川班内殿直,便因此而整班废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祖剧照

在宋人眼里,这个“川班废置事件”是一个崭新时代开始的征兆,象征了过去武人跋扈犯上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没有宋人会质疑,太祖对这批川班军士是不是有滥刑之嫌,因为他们相信在那个特殊的混乱时代,采取“乱世用重典”的治事风格,是必要且合理的。

太祖曾说“朕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对于军士有任何违法犯纪的行为,他表示决不宽待,以免重蹈五代时期军人夺取权柄的覆辙。

太祖一方面从藩镇手中收回军事、财政权力,另一方面以严刑峻法匡正武夫兵士骄横的行事作风。军队再也不能像五代一样恃众而骄、为所欲为,如川班军士的下场一般。

然而,在“川班废置事件”中,宋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这批军士集体抗争的手法,与五代武人“用暴力谋取权力”的行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代军队画像

宋代武人,不过是逆来顺受的“工具”

当川班选择去登闻鼓院申诉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尊重天子权威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不满。至少,他们相信,历代以来的登闻鼓制度,确实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直诉天听的渠道,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

反观五代时期,同样的事情往往会落得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当时,若武人对上位者的施政忿忿不满,他们大多直接选择用暴力谋取权力,以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

相较之下,川班军士的行动,似乎透露出宋代武人在内在性格上的些许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文臣剧照

众所周知,宋代文人对于本朝兵制,大多秉持着赞颂的态度。在他们论及本朝军事时,往往采用这样的说法:

“(本朝)兵威强盛……若臂运指,如尾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