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宝玉卧床养伤,袭人请莺儿来打梅花络,于是有了一个宝玉莺儿单独对话的场景。在对话中,莺儿说:“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句话,不但勾起了宝玉的好奇心,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然而,在宝玉的追问下,莺儿并没有说出宝钗到底有哪几样好处,因为对话被突然进来的宝钗打断了。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也是作者刻意为之。因为,宝玉要想知道答案,他有很多机会去问莺儿,但读者却没有机会了。作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读者自己去发现,他把答案写在书中,只有愿意深入文本、愿意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读者,才能发现他隐藏在文本中的答案。

那么,宝钗到底有哪几样世人没有的好处呢?通过我对文本的精读,对宝钗的了解,大致总结出了三样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莺儿所说的好处,是从莺儿视角出发的,也就是从莺儿的视角所看到并认同的好处。莺儿视角又包含两个视角,一是亲近之人的视角,也就是说,宝钗所做的事,瞒得了别人,瞒不了莺儿,因为莺儿是宝钗最贴身的人,所以世人不知莺儿知。二是底层视角,莺儿是丫鬟,宝钗是主子,莺儿眼里宝钗的好处,就是下人眼里主子的好处,好比现代社会员工眼里领导的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个视角,是理解宝钗这几样好处的前提。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莺儿视角里,宝钗到底有哪几样世人没有的好处。

身先士卒,要苦先苦自己,给身边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快乐。

身先士卒,要苦先苦自己,给身边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快乐。

宝钗是一个愿意主动负重的人,负重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身边人的负担。所以,在父亲去世之后,作为家庭成员中最小的一个,她主动承担起了为母分忧的重任,“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逼着自己过早懂事,主动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这种主动负重的精神,不仅是对家人,还包括对身边所有人,比如家里的下人。

对此,莺儿深有感触。作为宝钗最贴身的丫鬟,通常来说,主子累,丫鬟更累。主子发号施令,丫鬟跑腿传话;主子拿主意,丫鬟去执行。也就是说,通常当领导的人,只使心不使力,体力活都让下面的人去干。

但宝钗不是这样,她的风格是凡事都身先士卒,体力活都是自己带头做。

第七回,周瑞家的因刘姥姥的事去向王夫人汇报,到了梨香院,进到了宝钗的屋内,看到的就是宝钗“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儿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描花样子”是刺绣的第一步,这是宝钗第一次正式出场,便是穿着家常服在做家务活,说明这是她的日常。而此时,宝钗是在病中,生着病依然在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第四十八回,宝钗以“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的理由把香菱带进大观园,实际上却是带香菱进园子里玩。

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这也说明晚上作活是宝钗的常规行为。她带香菱进来,加上莺儿,一共有三个人,理论上能干出三个人的活来。但是,香菱进来之后,因为痴迷于学诗,废寝忘食,哪还有精力来帮着宝钗干活?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幅场景:蘅芜苑的晚上,宝钗带着莺儿在做女红,香菱却在一旁读诗写诗。

以莺儿的视角去看,这是一个世人不会有的场景。香菱是薛蟠的妾,此时的身份是侍候宝钗的下人,主子在干活,下人在读诗写诗。好比现代的公司,晚上领导在加班,员工却在一旁玩游戏,领导不但没意见,还大力支持。

以莺儿的底层视角来看,世上还有这么开明包容的主子吗?

所以,这是一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

这个好处,以后还会体现在对待袭人的态度上。

袭人后来离开了宝玉,嫁给了蒋玉菡,很多人认为,这是宝钗容不下袭人,所以赶走了她。

持这种看法,一是因为不了解当时的环境,二是因为不了解宝钗。

袭人离开宝玉,一定是在贾府到了生活艰难的地步。早在第七十一回,贾府就已经要靠典当维持生计了。到了第七十五回,就连米饭,“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可见捉襟见肘到了必须斤斤计较的程度。

正在是这样的情势下,贾府不得不大量裁员,主子身边只留一两个特别能干的人,帮着主子做家务,甚至还可能像甄士隐的夫人一样,“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

所以,越是留到最后的丫鬟,越是辛苦,不但原来的福利没有了,还得更加班加点地干活养主子。

如果宝钗身边要留人,从自私的角度出发,留下袭人最有利。因为袭人又能干又勤快,特别能吃苦,而且特别忠心,吃多少苦都没有怨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宝钗不肯留下她,因为,宁愿苦自己,也应该放袭人去选择更好的生活。所以袭人才会说“好歹留下麝月”。这句话的语境是至少要留一个顶用的在身边侍候,否则一切都得靠宝钗独自支撑了。

有人说,既然不想连累丫鬟,为什么还要留下麝月呢?原因也很简单:袭人有家,有爱她的哥哥。离开了贾府,她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麝月就不一样了,她很有可能是像晴雯一样没有了亲人的孤儿,离开了贾府,她能去哪儿呢?

这就是莺儿视角里宝钗的好处:我家姑娘,永远是身先士卒,苦和累留给自己,快乐和自由给予别人。这样的主子,世上还找得出第二个吗?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让身边人保留天性,发展兴趣爱好。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让身边人保留天性,发展兴趣爱好。

宝钗是一个特别能自律的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在讲究长幼尊卑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长辈约束晚辈,主子约束下人,自律的同时,更加严格要求下人,甚至全方位剥夺下人的自由。

比如,袭人因守孝而没有跟在宝玉身边侍候,贾母便说了这样一番话:“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一旦卖身为奴,就被剥夺了尽孝的权利,一切以主子的需求为重。这话从贾母嘴里说出来,说明这是当时社会的共识。

连尽孝的权利都被剥夺,奴才们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但是,身为宝钗的丫鬟,而且是家生奴才,莺儿却能在宝钗的庇护下保留天性,发展兴趣爱好

很多人用莺儿折柳的情节来指责宝钗,说她教导不力,才让自己的贴身丫鬟做出这样没有规矩的行为。

是的,莺儿折柳编花篮的行为,确实是没有规矩的行为。但是,作者写这个情节,恰恰是通过莺儿的天性流露,来说明宝钗对下人的宽容

莺儿为什么会有这样没有规矩的行为?因为她看到大观园“柳叶才吐浅碧,丝若垂金”,一时技痒,想要编花篮。

只有天性中有此爱好,才会见景生情,突然起意想要去做。

莺儿的花篮编得好,黛玉赞她手巧,“玩意儿却也别致”。

注意,薛家并不做编花篮去卖的生意,没必要刻意培养莺儿的这门手艺。那么,莺儿的这份技艺是如何练成的?当然是因为她爱好,宝钗又给了她充分的自由,就像放任香菱写诗一样,放任莺儿发展兴趣爱好,所以才让莺儿练成了这门建立在兴趣爱好基础上的手艺。

这份自由,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是奢侈的。有多少人被父母强迫放弃兴趣爱好,去学习不喜欢的技艺?

晴雯的针线技艺也很精湛,但很少看到她投入地去做。说明这门技艺是强化培养出来的,并非她的兴趣爱好。所以,不到非做不可,她绝不拿针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奴才,能够毫无顾忌随时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莺儿是唯一的一个。给她这份自由的,是宝钗。

这就是莺儿视角里宝钗的第二样世人没有的好处。

做人做事都低调,行善不欲人知。

做人做事都低调,行善不欲人知。

莺儿眼里宝钗的第三个好处,就是行善不欲不知,这也是世人没有的。

世上并不缺行善的人,但几乎每一个行善者,都恨不得大肆宣扬,以慈善家自居。其实,这不叫行善,这是沽名钓誉。真正的行善是低调,不必让人知道,而且最好不让人知道,知道了反而容易生出麻烦和困扰。

为了表现宝钗的行善不欲人知,作者特意写了她对邢岫烟的资助,“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钗资助邢岫烟,仅仅是因为邢岫烟“为人雅重”,却又处境艰难,相当于文明人受辱却只能逆来顺受。

薛家是商家,宝钗经常要处理生意上的事,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人,这种不图回报的善举,有一次就有两次,有两次就有多次。

这一切,莺儿都看在眼里,甚至还可能帮着跑过腿。都说商人眼里只有利,宝钗的这些善举,却是无利可图的行为,是为善而善,只为扶危济困,这正是世人没有的好处。

有这样的主子,莺儿真是既为之骄傲,又对宝钗充满仰慕,这才情不自禁地在宝玉面前说起,神情中满是自豪,“模样儿还在次”。你们只知道我家姑娘长得好看,有着国色天香之貌,却不知道,她的人品,比外貌不知道高了多少。

可惜,你们都不知道,宝玉不知道,贾府中人不知道,读者也不知道。

以上三点,就是我从文本中读出来的宝钗身上“世人都没有的好处”。也许还有更多有待挖掘,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