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就有媒体报道了一则案例,一位老人入群后,被推销一款“进阶课程”,2580元,还保证学员的账号21天内达到1000粉丝,并且有收益,达不到可以全额退款。然而,课程很水,粉丝不见涨,退款也只是空话。

查处此案的河南省潢川县警方透露,根据当地近半年来的调查,目前已经在全国发现几万名受骗人员,且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涉案金额已经上亿元。由此可见,

类似的受害者不是少数,类似的话术也俨然已经形成套路,简直成了继假冒伪劣保健品、虚假养生术之后,对老年人的另一大公害。

报道中,记者发现在促成签约的过程中,涉事培训机构“元本学堂”共为学员展示了三份合同,而这三份合同中关于“退款条件”的内容却各不相同。如果是明里一套合同、暗里一套合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老人作出错误选择,这可能已经涉嫌合同欺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骗局,还可能涉嫌多重违法。比如,《反不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几乎相同的禁止性规定;《广告法》更是禁止虚假广告。惩处这些行骗者的法律工具并不缺,关键是如何更加灵活、高效地执行。

事实上,除了一些事后查处,平台和监管部门也可以有一些主动作为。既然老年人在日常上网中就可以轻易掉入陷阱,平台也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监控、技术规避、人工审核等措施,及时发现这些骗局,并将相关线索提交给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上巡视、与媒体合作等方式,挖掘线索、顺藤摸瓜去查处。

也要看到,在智能手机早已普及的当下,一些老人确实有“学习剪辑视频”等需求,市场也完全可以提供正规的教学服务,用良币来驱逐劣币。

教学剪辑也好,其他课程也罢,本质上也是技能或知识的传授,只不过被一些人当作了牟取暴利的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关键还是在于引导。一方面,行业管理部门要规范执业,对市场去伪存真,促进优胜劣汰;子女晚辈也要日常关注父母长辈的生活,为他们挑选正规的学习渠道,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多一些陪伴,自己教他们使用各种时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