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1月16日,贵州遵义正值隆冬,位于老城子尹路96号的柏辉章官邸内,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扩大会议,正紧张而激烈地进行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外寒风凛冽,屋内唇枪舌剑,就在众人为前进路线争论不休时,响亮声音震彻会场:

“如果你们继续这样领导,我们就不能跟着走下去了”。

只见,时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不复往日里谦逊稳重的形象,他右手拍着桌子,每个字都仿佛有着千钧的重量。

会议桌上,周总理、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那么,朱德为何大发雷霆?遵义会议召开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背景?

放弃游击战术

自井冈山上“朱毛会师”以后,红军的发展进入到崭新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1930年时,工农红军总人数已达到10万多人,还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在十多个省份开辟出根据地,红军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革命力量。

正因如此,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了10万国军精锐,试图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苏区的红军造成打击。

面对来袭的国民党军队,我军没有胆怯,而是坚定地予以回击,第一次反“围剿”由此拉开了帷幕。

毛主席依托着湘赣边界复杂的地形,另辟蹊径,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战术。

并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将国民党大军打得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累计歼敌1.3万余人,蒋介石野心勃勃的第一次“围剿”,正式宣告破碎。

从此,毛主席的军事领导能力,得到了全军上下的进一步认可。

此后两年间,蒋介石出动了更多兵力,先后发动了第二到第四次“围剿”,但在毛主席的指挥下,都无疾而终,红军的士气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1933年9月起,蒋介石已经气急败坏,他调集百万大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掀起了第五次“围剿”。

然而,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蒙蔽了当时中央临时领导人王明、博古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明

他们放弃了游击战和运动战,转而采用阵地战,打算和国民党军队硬碰硬。

这使得红军陷入被动局面,历经一年的鏖战,虽然给国民党造成了巨大杀伤,但中央苏区大部分被侵占。

这也意味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