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以“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主题的“昆冈文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和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分别以《中华文明中“二陆”和江南文化》《松江气象的人文底蕴》《〈平复帖〉与中国书法鉴赏之道》为题作主题分享。在此,“上海松江”特整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
我们讲“二陆”文化,他们价值的源头是什么呢?从哪里产生的呢?现在往往有些误解,认为我们上海有崧泽文化,有广富林文化,“二陆”当然是传承这些文化,其实并非如此。“二陆”文化哪里来的呢?还是从中原来的。
历史上有“太伯奔吴”这样的记载,西周初年周太王的儿子为了把王位让给弟弟,自己宁可离开中原,迁到了吴。这个记录已经得到考古的证据。根据考古发现,的确在西周初年有一次移民,他们从今天的山西、陕西那一带南迁,过了长江,先迁入南京、镇江丘陵,然后再迁到平原。
当时吴这一带的文化状况可用四个字来形容,即“断发文身”。当时中原一带人们已经形成了留发的习俗,一般的贵族都有代表相应等级的帽子。但是吴这一带人头发都要剪短,一方面是便于生活,另一方面是还没有达到文明的程度。而文身是为了自身安全,因为各种野兽、各种鱼很多,你如果文身,就有可能被当成野兽,就不会被伤害了。太伯把先进的文化传播过来,逐步改变当地的风俗,同时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也提升了物质文明。
直到孔子时代,他招收了那么多弟子,只有一个言子是南方人。到了东汉时期,江南一带还没有全国性的名人。当时“二陆”能够成为全国性的名人,这是长期在中原文化传播推动下,本土文化发展的结果。
我们看史书记载,“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人,吴就在今天的苏州。这个时候陆家已经成为世家大族。但是吴人又从哪里来的?据说在秦始皇统一过程中,北方淮河流域、楚国的一些贵族逃到了吴。那么陆家再往上追溯是谁呢?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他们也是早期从北方过来的移民,到了本地逐渐发展才形成这样一个氏族。
陆机、陆云之所以在全国有影响,就因为他们到了北方,到了政治中心,所以才找到了更大的舞台。比如他们刚到西晋的首都,当地人瞧不起他们,也不认识他们。所以“二陆”的文化源头其实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区,只有进入中原,他们才可以发挥全国的影响。否则如果他们一直还是留在本地,那么中原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也不可能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知名度。
陆云后来被称为“陆清河”,原因是他担任了清河内使,清河就在今天的河北。我推测陆逊、陆机、陆云他们祖上从秦始皇时期迁移过来,在本地发展成为重要的家族。这个趋势由于一次次人口南迁,特别是到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在这个期间政治中心也转移到了南方,南方的文化进一步发达,经济进一步开发,这样就拉近了跟北方的距离,到了南朝的末年成为本地的世家大族,还有朱、张、顾、陆。尽管如此,他们的地位还不如北方的那些世家大族。侯景之乱时,因为侯景自己本身地位比较低,所以他就提出来想跟世家大族通婚。但梁武帝虽然已经没什么权力了,还是认为他们不配跟中原的世家大族通婚。因此尽管当时的朱、张、顾、陆已经成了江南的大族,但是跟北方中原的大族还是比不了的。到了南朝后期本地姓沈的家族兴起了,今天很多姓沈的都是他们家的后代。但是要进入主流,还是要受到北方世家的压制。由此可见,江南之所以能不停地发展,就是因为它不断地受到北方主流文化的传播影响。
江南在西汉的时候还被北方认为是蛮荒之地,当时有一句话,叫做“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意思是江南这个地方又潮湿,气候又不好,男人都活不长。但是到了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以后,人口被迫南迁,再加上江南利用战乱期间当地的统治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有了这个经济基础,文化就发展起来了。到了唐朝后期,白居易写了《忆江南》的名篇,盛赞江南的好。到了南宋的时候范成大就讲了一句话,“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民间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文化方面,到明清的时候江南已经出才子,清朝的苏州出状元。到了近代,上海成了江南人才的一个更大的舞台,因为上海也是国际上的文化舞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综上所述,江南的发展,包括“二陆”这样杰出的人物,都是依托了中华文明,源头都是中华文明。我们今天要弘扬本土文化、本土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要把它们看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其中一部分,要始终沉积中华文明主流的价值观念,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开创新的文化。
来源:上海松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