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到80.3%,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
结果表明,数字化阅读持续增长。数字时代阅读资源的丰富普惠以及阅读手段的高效便捷迎合了成年国民的阅读喜好和生活习惯,但是当人们习惯于浅层阅读或者只作浅层阅读时,思考能力也在下降,庞杂肤浅的信息不能代替知识,同样,“快餐式”的阅读不能代替深度思考。阅读习惯的悄然改变,对公众的深度阅读能力发起严峻的挑战。
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沃尔夫指出,数字设备改变了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原因、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数字科技的发展让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数字技术正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但是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也让个体的思考能力逐渐下降。
就数字化阅读方式而言,以视频讲书为例,相较于传统的图文形式,直观且互动性强,直白易懂的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效率。但是,强势直接的观点输出也让我们因“便捷”远离了图书,“喂养式”的知识灌溉让我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惰性思维也让我们不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想象。
当个体沉浸在“浅层阅读”,以娱乐性、甚至功利性的目的来进行阅读时,便会停留在“读”的层面,忘却读书的真正含义。读书是用思考来启发思考,只有深度阅读才是“真”阅读。深度阅读是一种注重理解、思考和应用的方式,要求在读者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引发思考,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神经学家认为,深度阅读有着其独特性,能促使大脑进行神经重塑。斯坦福大学2012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深度阅读文学作品更能锻炼大脑。可见,深度阅读作为一种有耐心、有思考的阅读方式,培养着我们思考、想象以及抽象推理的能力。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曾表示,“不要轻易否定各种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数字化发展确实带给了读者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但个体也应该保持独立理性的姿态看待数字化阅读的发展。
我们无法逆转大众的阅读趋势,但可以发挥正确的引导机制,推动数字化阅读平台和应用软件自身建设,在创造丰富优质内容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大众走向深层次阅读。与此同时,个体也应该自觉提升自己的阅读质量,必要时制定相应的读书计划,从而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做到独立思考,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于物质生活和低级趣味的民众。推进深度阅读,倡导深度阅读,是当前我们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