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徐元锋 丁媛媛

春将入夏,38岁的李有至今没出去打工,他正盘算着把岳父家300亩荒地种上饲草,把家里的150多只羊“扩容”到四百多只。李有家里的这群羊,和老丈人家也有关系:三年前结婚,李有家掏了6.8万元彩礼,老丈人家除了陪送女儿嫁妆,还“返还”了3万元——李有小两口就是用这笔钱,投资买了40多只羊羔,羊群逐渐壮大起来。李有说:“现在孩子上学、油盐酱醋等家里开支,主要靠羊。”

李有家住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甘沟村五组,家里三兄弟他排行老二,父亲李占雄66岁了,90多岁的奶奶仍健在。李占雄说:“三个儿子虽然分了家,都还在一个锅里吃饭,大家庭其乐融融团结和睦,一家人没因彩礼吵过嘴。”

李占雄有三个儿子,而同村三组的连巧玲有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她的大女儿2016年出嫁,彩礼4万元;老二和老三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出嫁,彩礼都是6万。三个女儿结婚都是自由恋爱,如今日子都和和美美。连巧玲说,大女婿是甘肃庆阳的,如今和亲家经常来往,亲家经常寄些花椒什么的来,邻居们羡慕的很!

如今,农村“高价彩礼”引发广泛关注,有些地方彩礼之高令人咂舌,不但给农户带来沉重负担,还滋生社会矛盾和骗婚等乱象,影响乡村振兴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沟村的彩礼并不高。村支书李德祥介绍,甘沟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有586户1800多人,其中500多村民常年在外打工经商。村里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多元,比宁夏的平均水平略高。甘沟村形成了风气:彩礼一般六到八万,要多了会被相邻嘲笑“拿女儿过活”,收了彩礼不好好陪送嫁妆也会被人指指点点。李德祥说:“村里人没因为彩礼闹过矛盾,当前都是因为春耕浇水等有点小摩擦。”

在和甘沟村的村民们座谈时,记者问:有的地方彩礼高怎么看?村民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因为穷”。

记者采访发现,这么说虽有道理,但也不全对。原州区官厅镇沙窝村的朱建萍家,屋里屋外收拾整洁,两株雪白的梨花开得正盛。她家“掌柜的”葸永平出去忙了,朱建萍聊起两个女儿的彩礼。“大女儿2022年出嫁,彩礼要了6万元,回礼加上办酒席等,还‘倒贴’了一万多”,朱建萍哈哈笑言:“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小两口过得好最重要,要多了彩礼得欠债还钱啊!”小女儿26岁目前还没结婚,但家里也没在意要多少彩礼。原来,朱建萍家有两辆铲车一辆翻斗车,还开了个筛沙厂,家境殷实。她大女儿是初中教师,女婿是现役军人,“思想观念和城里人一样”。甘沟村的连巧玲家,在旁边的黄铎堡镇开了20年“卤味香”餐馆,家境同样殷实“不差钱”。

说“不全对”,是因为甘沟村和沙窝村移风易俗的新风其来有自。沙窝村党支部书记余勤国介绍,村里有“一规四会”,即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以及村民议事会,这些力量都不允许高价彩礼存在。村里“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评出16个好媳妇好婆婆、26个最美家庭。沙窝村还有一支三十多人的文艺队,负责人南文慧告诉记者,每逢大的节日都有演出,快板小品和自创歌曲,宣传的都有移风易俗。除了这些,记者发现,村里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很重要。甘沟村村支书李德祥十年前女儿结婚,亲家拿了三万八的彩礼,他几乎一分没收。

原州区2022年专门出台办法,推动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助力乡村振兴,办法由7个部门合发,规定了奖惩措施,力推乡风文明。甘沟村的会计陶文洲说:“遏制高价彩礼风气舆论很重要,村民都说高价是‘卖女儿’,一个村也都为这事解脱了。”据悉,原州区农村有56家文化大院,农民文娱活动丰富,是一股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

采访中也有干部群众认为,对彩礼也不能过分夸大产生“误读”。一则彩礼是双向的,不能只看到男方给了多少,还要看女方陪嫁返还了多少,“净额”才算数。二则彩礼是一种“代际财富转移”,必要的彩礼是为小两口更好的生产生活打基础。三则彩礼问题往深了说是发展问题,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活路多一般彩礼就少,不能从极端个案去看一般情况,解决好彩礼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

“现在村民文化素质越来越高了,大部分家庭重视教育,重男轻女观念很淡,对于移风易俗挺支持”,甘沟村副支书王小成说。沙窝村村主任李克让表示:“村里村民们2022年收入水平,相比2021年平均增长了15%,经济提升带来彩礼降低,不过工作中还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注:文章配图来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