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杨扎西的新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生民的妻子整理新居

4月25日,一路翻山越岭,历经四小时长途跋涉,记者来到化隆县最“遥远”的乡镇塔加藏族乡,见证化隆县灾后恢复重建首批受灾群众入住。

从空中俯瞰,塔加乡“蜗居”在大山的褶皱里,一条乡村公路和两山夹峙间的一道小溪,或平行或交织的向东“流淌”,河谷间青青的麦田、一树树迎风摇曳的细柳和涓涓细流,给原本荒凉的山村注入了昂扬生机和无限活力。

在此行的目的地塔加乡曹旦么村二社过渡板房上空,一面党旗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13号板房内,户主曹生民怀抱一岁多大的孙子,满面笑容地看着妻子杜切奴打包,在几名亲戚协助下,抱着被褥等生活用品,沿乡间小道向刚刚加固的“新居”走去。

“啪啪啪……”刚到家门口,等候在新居大门口的乡党委书记徐寅和村党支部书记曹福林迅速点燃鞭炮,用特殊的方式庆祝化隆县灾后重建农房峻工后第一户村民回迁。

在曹生民家的外墙外,悬挂着“让感恩成为塔加人的精神基因,让奋进成为塔加人的价值取向”的条幅,门楣上的大红花,表达出主人的心声。

步入新居,13间砖木结构的房子显得古色古香,卧室、伙房、客厅、客房、卫生间内,各种家具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每一间屋子不仅宽敞明亮而且窗明几净,加上洁白的地板和主人家怎么也抑制不住的笑容,无形中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

“从危房到搬进帐篷,从帐篷搬进活动板房,再到如今的新居,每一个环节都有党和政府对咱们的牵挂和恩情。”闲下来的杜切奴和坐在炕上做土族刺绣的乡亲们说着心里话。

曹生民告诉记者,灾后重建启动后,自家受损房屋被鉴定为C级,国家按标准补助了5.58万元维修加固费,加上5000元农房保险、5000元临救助金及其它费用,共领到近8万元费用,经过为期一个半月的施工,经验收合格后,今天终于搬回了新居。

沿二社安置点来到南侧的半山坡,沿路梨花和丁香花的花香被轻风送至鼻端,清雅而不浓郁。

来到曹福林家大门口,大门最顶端同样挂着大红花,在鞭炮声中走进新居,东西两排九间新居相对,庭院中间几株绿植为新居增色不少。

曹福林的爱人招呼前来道贺的乡邻进屋,客厅茶几上,早已摆放好了各色水果、馓子和清茶。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从废墟中挺起了脊梁,从重建回迁中感受温暖……”一侧的炕上,曹福林的亲人曹金子海对着总点长赵志清、驻村第一书记周拉说着。

16时,在距二社3公里之外的一社,党员加杨扎西把被褥和锅碗瓢盆搬到三轮车上,在亲人和乡村干部陪同下,驶向自己维修加固好的新居。

新居内,半透明大棚式的四合院显得格外宽敞,阳光透过棚顶照射进屋。加杨扎西和妻女边向乡亲分发水果,边向我们分享:“自己和女儿是残疾人,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孙子,灾情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低谷,在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下,不仅搬回了新居,还加入到养殖行业,加上女儿女婿打工挣钱以及国家给的残疾人补贴,现在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一家带来新的希望。”

“曹旦么村一社是全藏族村、二社是全土族村,自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我最担心灾后重建过程中群众间会发生矛盾,可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两个村的群众犹如一家人,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在大山深处共同演绎民族团结的佳话。”曹福林说。

“曹旦么村受灾农户93户,开工91户,已完工65户,经县、乡两级验收达到入住条件20户。”化隆县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李伶介绍,塔加乡有受灾农户554户,已开工458户,开工率达83%,已完工106户,经县、乡两级验收达到入住条件60户,4月25日已全部实现入住。目前,正在加速推进农房灾后恢复重建速度,加快资金拨付、确保资金按时发放到位,确保7月20日前全部完成入住。(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