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来分享你对家乡的记忆

如果你是喜欢这座城市的新上海人

说出这片热土感动你的温情时刻

▲“友侬友吾”沉浸式上海话沙龙活动现场

近日,一场名为“友侬友吾“的沉浸式上海话沙龙活动在凉城新村街道友间公寓举行。大家围坐一堂,用上海话聊起自己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和这座城市曾给自己带来的触动。

嘉宾发言摘选

石库门——独具老上海风情的代表性住宅

石库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历史为上海雕琢的独特印记。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筑,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宝贵的城市人文遗产,同时也是上海人民日常生活的标志,具有温暖人心的人间烟火气和独特的上海温度。

我们回忆石库门不仅是回忆她的独有气质,更是我们儿时幸福片段的基础背景板。

亭子间的冷暖记忆

终年不见阳光的亭子间,楼板和墙壁上的漏风缝隙,无不勾起我们心中的阵阵寒意。

那时的我们没有空调、没有地暖,但是我们有御寒法宝三件套——棉帘子、汤婆子、军大衣。每一样小物件都让他在丝丝寒意中回忆起儿时家的暖度和温馨。

我们不禁感叹,每一段童年往事或许都会成为我们日后生活工作的导航标,或许我们成年后每一个为之努力追寻的目标都来自儿时的一个小小愿望吧。

80后的小天地——阳台即卧室

工人新村的独特格局,造就了一批80后的独有卧室。上海人的精细规划能力在“阳台变卧室”这件事情上显得特别有见地。

上世纪90年代,许多上海小囡不约而同地拥有了这不足4个平方的小天地。这片小天地或许空间局促,但我们却乐在其中,因为这是我的地盘、我的树洞、我的安全屋。

“大水表制度”——居民自治的雏形

人口众多、住房狭小,就是我们儿时的记忆。

聪明的上海人最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水井里冷藏西瓜、用浴罩来抵御冬天洗澡的寒冷,无不展现出上海人的实践能力。

上海人不仅聪明,对于边界感的把握更是驾轻就熟,有限资源的争夺难免会引起邻里间的小矛盾,于是类似“大水表”分配制度的一系列上海里弄的独有“潜规则”氤氲而生,既保护了自身的那么一点点小权益,又能在协商中更加巩固邻里情。这不就是最早的居民区自治么?

▲“友侬友吾”沉浸式上海话沙龙活动现场

保护沪语,在行动

“友侬友吾”沉浸式上海话沙龙活动将定期在友间公寓举行。主办方表示,希望活动能够为推广上海方言贡献微薄之力,也希望新上海人在学习上海方言的过程中,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体味海派文化的独特内涵。

记者:黄镏舒

图片:黄镏舒

编辑:黄镏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