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彭香琴)嗨!我是一块肉肉,在主人身上越长越大,主人在医院检查后要把我切掉,外科医生说切下来再送到一个叫病理科的地方,大约需要30分钟时间,为什么要把我送到病理科?这30分钟时间内病理科要拿我做哪些工作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一块刚在手术室被切下来的肉肉一起走进病理科,了解一下病理科的术中快速病理吧。

标本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行第一站:病理科接收标本

在医院手术室里,我被医生从主人身上切下来然后放到了袋子里,袋子上写有我主人的名字、性别、科室等等信息,同时袋子上还写上了我的名字,然后我被送到了病理科,病理科的工作人员给我起名叫“标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本接收:病理科签收人员要以最快速度核对病理标本信息,尤其是病理标本部位。

TIPS:三查七对要注意。

旅行第二站:标本取材

我被病理科医生拿出来拍照,用尺子测量我的大小,然后被医生用刀和剪子又是切又是剪,最后被修剪成一小块放到了一个圆盘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本取材:正如庖丁解牛,病理医师挥舞着刀、剪将病变组织切割成大小合适的小肉块,碍于时限,病理医师会选择最典型的病变部位进行取材,一般只取1—2块标本。

TIPS:病灶标本千千万,取材一定要仔细。

旅行第三站:组织切片

我被放到了一个小圆盘上后,同时在我身上滴上了黏黏的东西,又放进了一个好冷的机器里,冻了一会我变得很硬,然后被锋利的刀切成了一片薄薄的小肉肉贴到了玻璃片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切片:术中快速冰冻,除了“快”就是“冰”,所谓冰,就是将组织于1~2分钟内由冷冻台迅速冷却到-15~-20℃,说通俗点,就是把肉肉冻起来,然后像切羊肉卷一样,由技术人员利用冰冻切片机将其切成4~5微米的切片,随后将其贴在载玻片并放入固定液内固定约1分钟。

TIPS:精良切片不容易,巧手切出小薄片。

旅行第四站:切片染色

我被放进不同颜色的染液里染上了蓝蓝红红的颜色,穿上了色彩斑斓的外衣。

切片染色:术中快速病理完全是手动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完成,要求技术人员在10分钟之内完成冰冻切片染色。

TIPS:红蓝颜色要分明,肿瘤才能显原形。

旅行第五站:病理诊断

我被放到一个机器的镜头下面,灯亮了,我被观察的更加清楚了,从医生的脸上我好像看到了一丝复杂的神情飘过,病理医生反复看了又看,最后他说我的真实名字叫恶性肿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理诊断:诊断医师要在5分钟内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做出快速病理诊断,为临床提高重要的诊断信息,例如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切缘是否干净等等,力争在最短时间做出最精确的诊断,从而协助手术医师为患者制定完美的手术方案,避免了病人二次手术的痛苦。

TIPS:镜下变化万万千,明察秋毫需谨慎。

30分钟的病理科之旅结束了,说来话长,其实路短,整个过程都要求“快、准、稳”,取材、制片、染色过程都犹如“极速飞车”,冰冻切片要求的是速度,但更要求报告的准确性,犹如生死时速一样,术中冰冻短短的30分钟,决定了患者组织器官的去留、切除范围的大小。

例如,乳腺肿物切除后的冰冻报告如果是良性肿瘤,则意味着手术结束;如果冰冻报告是恶性肿瘤,临床医师则需要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所以,一份精准的病理快速报告,才可以使无影灯下外科医生开展精准治疗,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扩展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冻制片的发明起源于一个歪打正着的有趣故事:那个年代的外科医生还无法在术前诊断病灶是不是癌症,当时霍普金斯医院和梅奥诊所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梅奥诊所的创始人之一威廉梅奥要求他的病理科主任路易斯,威尔森:我希望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我就知道自己切的是不是癌症。就这样,在1965年的冬天,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路易斯一气之下将标本扔到窗外,寒冬腊月,窗外的标本很快就被冻成了冰坨,冷静后的路易斯捡回来标本,他惊喜地发现这样居然可以切片并进行快速染色,曾经需要一天的流程被极限地缩短到了两分钟,这就是术中快速病理的发明。(供稿:新邵人民医院)